徒手或持輕器械在音樂伴奏下進行有節奏的連續不斷的一套身體練習,也是一種藝術性較強的女子競技體操項目。包括走、跑、跳、轉體、平衡和身體各部分的擺動、繞環、屈伸、移動、旋轉、滾翻,以及輕器械的拋接等動作。又稱“現代韻律操”、“運動節奏體操”。日本叫“新體操”。現國際上已習慣通稱為“韻律體操”。此體操項目適合女子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練習可以發展和提高柔韌性、、協調、靈巧等身體素質,鍛煉健美的體態,培養節奏感,提高音樂素養和表現力,也是進行美育教育的一種手段。通過經常練習,可以表現出朝氣蓬勃、活潑、愉快的精神狀態,有利於婦女身心健康,促進身體全面發展,深受廣大女青年的喜愛。根據不同的目的和運動內容、強度等不同的要求,可分為一般藝術體操和競技性藝術體操。

  藝術體操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由歐洲傳入美洲和大洋洲。瑞士的音樂教師É.雅克–達爾克羅茲將音樂節奏與人的身體運動結合起來,創造瞭韻律體操。德國生理學傢、體操傢等也主動以身體的自然動作為基礎,在音樂的伴奏下做有節奏的身體活動,發展身體的柔韌性,形成優美的動作和體態。藝術體操在這種理論基礎上,經過長期實踐逐漸形成,從最初的徒手發展為使用輕器械的形式。20世紀20年代,藝術體操已發展成為競技運動項目。1962年國際體操聯合會把藝術體操定為獨立的女子競賽項目。比賽規定使用的輕器械有繩(用麻或合成纖維制成)、球(用橡膠或軟塑料制成)、棒(用木材或合成材料制成)、帶(由棍、尼龍繩或帶組成)、圈(用木材或塑料制成)5種。1963年在匈牙利佈達佩斯舉行瞭第1屆世界藝術體操錦標賽。

  藝術體操不僅歐洲盛行,亞洲、美洲也在迅速發展。目前,運動水平最高的是保加利亞、俄羅斯、捷克等國。日本、朝鮮的實力也較強。1980年7月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宣佈,將藝術體操列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並決定在1984年第23屆奧運會(洛杉磯)上舉行比賽,當時僅設個人全能賽;1996年第26屆奧運會(亞特蘭大)始增加團體賽。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始從蘇聯引進瞭一些藝術體操的基本技術和項目,並在體育院校開設藝術體操課程和舉辦藝術體操訓練班。采取請進來、派出去等措施,向此項運動的高水平國傢與運動員學習。此後,運動水平不斷提高,1981年5月在北京舉行瞭第1屆全國藝術體操比賽。1982年在新西蘭舉行的四大洲藝術體操比賽中,中國隊獲得團體第2名,首次在國際藝術體操舞臺上嶄露頭角。中國第1屆大學生運動會和第5屆全國運動會也正式將藝術體操列入比賽項目。中國從1981年開始派隊參加世界藝術體操錦標賽、世界杯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奧運會等世界性比賽。1995年第4屆世界藝術體操錦標賽(43個國傢和地區參加),中國隊名列第4;1998年第13屆、2002年第14屆、2006年第15屆亞洲運動會藝術體操比賽中國隊幾乎囊括所有冠軍。在2008年第29屆奧運會上,中國隊獲得藝術體操集體全能亞軍。

圖1 圈操

圖2 帶操

圖3 球操

圖4 繩操

圖5 棒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