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醫學領域中的心理學問題,即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作用規律的心理學分支,也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作為醫學科學的一門基礎理論,醫學心理學闡明心理社會因素和心理生物學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及機理,為人類戰勝疾病、保持健康、延緩衰老、提高生活品質尋求心理途徑;作為心理學的一門應用分支,醫學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系統知識及方法應用到醫學各個領域和部門,解決各種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心理學問題。

 中國古代的醫學和哲學論著中有豐富的醫學心理學思想。春秋戰國時代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老子提出“形神合一”的觀點。中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和“順志”的心理診斷觀點;“治未病”和“標本相得”的心理治療原則;“養神”為要旨,調身先調心,擴形先護神的心理衛生原則。在西方,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認為,人的疾病同自身的氣質和性格有關。他還提出“知道病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知道某人患什麼病更為重要”和“一是語言,二是藥物”的治療主張。1852年德國醫學傢、哲學傢R.H.洛采出版瞭歷史上第一本以《醫學心理學》為書名的著作。1896年美國心理學傢L.魏特曼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立瞭世界上第一個臨床心理診治所,專門診斷治療有情緒問題或學習困難的兒童。此外,他還在美國心理學會講授心理學中的臨床方法,後被尊稱為美國的“臨床心理學之父”。此後,醫學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和臨床實踐不斷擴大,成果日益豐富。

  從總體上認識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轉化的規律的哲學觀點稱為醫學模式。歷史上的醫學模式經歷瞭由神靈主義模式向自然哲學模式再向生物學模式轉化的過程。進入20世紀後,心理社會因素在人類的健康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在其憲章中提出“健康乃是一種在軀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已”。20世紀中葉以來,醫學傢們越來越多地看到生物醫學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1973年美國生物反饋學傢首先提出“行為醫學”的概念,隨後美國精神病學和內科學教授G.L.恩格爾在《科學》雜志上發表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模式的挑戰》一文,尖銳地批評瞭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提出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來替代它。這一醫學模式由於更加全面地探討健康和疾病問題,重視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對醫學心理學的快速發展起到瞭積極促進作用。

  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醫學領域內的各種心理學問題。醫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將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醫學,探討在各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及其規律;研究心理因素特別是情緒因素對身體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響;搞清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生物學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制;探討腦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對病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評定和診斷,以及心理幹預的科學原則與方法。

  20世紀初心理學傳入中國後,1922年創辦的第一種心理學雜志刊出瞭變態心理方面的論述。30年代出版瞭大學用的心理衛生教材,在醫學院開設瞭臨床心理學課程,並在精神病院、兒童福利機構從事心理測驗、心理診斷、心理治療和心理衛生的工作。丁瓚於1936年在北京協和醫院腦系科,研究和講授醫學心理學。1958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北京醫學院精神病學教研室和北京大學哲學系心理學專業合作,對神經衰弱進行快速綜合治療,在短期內獲得顯著療效。1979和1980年,衛生部要求各高等醫學院校和中等衛生護士學校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1979年中國心理學會醫學心理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1985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重新建立,進一步促進瞭醫學心理學的發展。

  

推薦書目

 李心天. 醫學心理學. 北京: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1.

 ALLOY L B, ACOCELLA J, BOOTZIN R R. Abnorm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