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筆記小說集。全書4卷(或作12卷),包括傳奇和志怪小說160篇左右。著者和邦額。生卒年不詳。字齋(一作閑齋)、霽園、愉園,號霽園主人蛾術齋主人。滿族。乾隆年間人。青少年時代,曾隨祖父、父親在西北、東南長期居留,見聞豐富,熟悉“諸志異書”,做過縣令。此書定稿於作者44歲前後,自稱“志怪之書”。《自序》說:“予今年四十有四矣,未嘗遇怪,而每喜與二三三友朋於酒觴茶榻間,滅燭談鬼,坐月說狐,稍涉匪夷,輒為記載。日久成帙,聊以自娛。”《夜譚隨錄》的題材,有的摭自他書,不盡己出,如《佟觭角》記巫人佟觭角驅鬼怪事,取材於袁枚《新齊諧》卷十五《佟觭角》條;《夜星子二則》記夜星子作祟事,其一取材於《新齊諧》卷二十三;《霍筠》寫醫生子霍筠遇妖女事,系據《新齊諧》卷二十三《瘍醫》敷衍而成。

  《夜譚隨錄》大部分作品,寫的是鬼狐怪異、人妖艷遇的故事。有少數作品涉及社會現實。如《鐵公雞》、《新安富人》等譴責瞭剝削者的為富不仁,《某王子》、《倩霞》等揭露瞭王公貴族的“驕奢”、“淫暴”,《貓怪》直斥某官紳是“獸心人面”、“人中妖孽”等,都有一定認識意義。還有的作品寫瞭北方景物和市井生活,有一定參考價值,像《譚九》篇,通過寫青年譚九探親途中留宿於貧鬼傢的經過,描繪瞭這傢婆、媳、孫三人清苦困頓的生活圖景。表面寫的是虛幻的鬼域,實際反映瞭乾隆年間京城一帶下層人民艱苦窮困的生活處境。作品沒有刻意追求情節的離奇,而著重生活細節的點染,寫得情景逼真,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好的作品。在人妖艷遇的作品中,有些故事描寫瞭青年男女比較健康的愛情生活,如《藕花》、《阿穉》、《倩兒》等則。當然書中也有宣揚佛老出世思想和因果報應的說教。

  《夜譚隨錄》在形式上極力摹擬《聊齋志異》,以描寫平民女子見長,塑造瞭一些帶有“村野”氣的少女形象。有些長篇,情節詭異,敘述婉曲,也尚可觀。但多數人物形象面目蒼白,失之粗率。

  此書主要版本有愛日堂刻本(12卷)、筆記小說大觀本(4卷)等。近人羅寶珩曾為之作註,題為《詳註夜譚隨錄》,有1931年會文堂新記書局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