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發育成熟後逐漸發生的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可引起一系列腰背部病變,常見的為脊柱骨關節病。

  解剖結構 腰椎間盤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終板構成。髓核位居中央偏後。出生時較大,由脊索細胞構成,10歲後變為由纖維軟骨和膠原組成的膠凍樣結構。人出生後8個月內髓核的營養由骨–軟骨介面的毛細管穿支供給,以後毛細管閉塞,而借軟骨終板滲透作用用供給。正常負荷和活動有助於營養滲透。纖維環為同心圓環狀結構,各層纖維平行斜向於兩椎體間,相鄰兩層交叉重疊。纖維環的膠原,Ⅱ型膠原占30%,Ⅰ型膠原占70%。髓核的膠原主要為Ⅱ型膠原。軟骨終板平均厚度為1毫米,中心區很薄,呈半透明狀。

  臨床表現 脊柱退行性病變常發生在磨損多的節段,特別是腰段。退變開始於椎間盤,髓核脫水,逐漸失去其膨脹狀態,不能保持椎間距離,重力傳導亦不均勻,致使椎間松動,椎間活動由滾動變為前後滑動,嚴重者導致椎間不穩,椎間靠攏,關節突錯位、椎間隙變窄。椎間滑動時,松弛的韌帶和關節囊受到牽拉及摩擦,退變加重,骨質增生,韌帶及關節囊肥厚,椎體及關節突關節面邊緣骨贅形成,關節軟骨面粗糙或發生龜裂,但不一定有臨床癥狀。隻在產生椎間不穩時,才出現臨床癥狀。當骨贅形成、韌帶及關節囊肥厚時,脊柱穩定性獲得代償,又恢復瞭穩定,但靈活性喪失。此外,較大的骨贅、肥厚的韌帶及關節囊、錯位的關節突等可單獨地或混合地形成突出物。若突出物較大,位於椎間孔附近或頸椎的鉤椎關節處,可壓迫神經根、椎動脈等重要組織,產生明顯癥狀。

  脊柱骨關節病一般表現為頸臂痛、背痛或腰腿痛。當一個姿勢保持過久,血流不暢,骨內壓力增高時,疼痛加重;適當活動,血流改善,則癥狀緩解;活動過多,摩擦加大,不僅加重炎癥,亦加重癥狀。體檢不能查到局限壓痛點,叩擊疼痛的局部,患者反覺舒適。X射線檢查可顯示骨贅、椎間隙狹窄或關節突移位等退變現象。腰椎間盤退變還常引起腰椎間盤突出、退變性椎管狹窄退變性脊椎滑脫等疾病。此癥應與軟組織或其他骨關節疾病相鑒別。X射線表現有助於診斷本病。

  預防 脊柱骨關節病的預防,主要為保持良好姿勢,矯正下肢畸形,避免脊柱損傷,經常體育鍛煉,以保持肌肉和韌帶的強壯有力。可采用運動療法、物理療法及推拿按摩等治療,亦可口服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病變局限於關節突關節者,可作關節內皮質類固醇阻滯、關節突神經電烙術或後關節囊剝離術。因突出物壓迫所致者,則可行手術摘除或作椎管減壓松解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