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又稱打腰鼓。流行於陝西橫山、安塞、米脂、榆林一帶。腰鼓呈長筒粗腰形,以寬佈帶拴鼓斜掛於舞者左側腰間。舞者雙手各執一個鼓槌,邊擊鼓邊舞蹈,鼓點強烈多變,舞姿矯健。有單人、雙人、4人和集體表演多種。常在節慶期間與秧歌、高蹺、跑旱船、獅舞等一起在廣場上演出。

<安塞腰鼓

  腰鼓舞的表演風格可分文、武兩類。文腰鼓的鼓點變化豐富,動作比較活潑,表演細膩,技巧性高,多以單人即興表演為主;武腰鼓的鼓點急促強烈,動作英武粗獷,多以集體表演為主。表演形式一般又分為路鼓和場地鼓。路鼓是舞隊在行進中表演各種鼓點和動作,如“走路步”、“十字步”、“三步一停”、“四步三望”、“左右側蹬腿”等。場地鼓是在廣場上表演各種鼓點和動作,如“馬步大纏腰”、“單腿蓋耳”、“連身轉”、“老虎洗臉”、“雷神鼓”、“蝴蝶飛”、“緊三錘”等。集體表演的腰鼓舞隊形富於變化,有“卷白菜”、“九連環”、“十枝梅”、“丹鳳展翅”等。

  安塞腰鼓是陜西腰鼓舞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表演隊伍中有多種角色,包括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數十人甚至上百人,以及拉花(女角)、傘頭(表演指揮者)和醜角扮的蠻婆、蠻漢等。安塞腰鼓曾有文、武之分,現在已逐漸結合,表演有張有弛,風格粗獷奔放,擊鼓復雜多變,步伐跺地有力,更具觀賞性。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43年改編的《勝利腰鼓》,曾在1949年第二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