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中國各地的一種商業招徠叫賣民俗。又稱吆賣叫賣。通過有聲語言或輔以器樂音響招徠顧客,是工商行業用以宣傳所經營的內容、特點、檔次等招徠性資訊的聽覺標識。傳統的招幌和招徠市聲作為一種具有特定社會功能的民俗文化形態和民俗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較強的傳承性。自古以來,招徠市聲主要有叫賣吆喝、韻語說唱和器樂音響三種類型。

< 廟會上老北京磨刀人以吆喝招徠顧客

  俗語說“賣什麼吆喝什麼”,在早期以物易物形式的自然貿易活動中,最為原始、簡便、習用的叫賣吆喝市聲是最主要的遍及世界的商業招徠廣告。屈原《離騷》中的屠戶賣肉“鼓刀揚聲”,《韓非子》“自相矛盾”故事中賣矛和盾者對所賣之物的誇耀,是中國現存關於叫賣吆喝市聲的較早文字記載。隨著都市經濟、文化的發展繁盛,市肆叫賣吆喝日趨豐富多彩,備受世人註意與欣賞,乃至采入詩詞,制為曲牌。清末,有兩部專輯京城市井諸行及叫賣市聲的書,一為閑園鞠農編的《燕市貨聲》(別稱《一歲貨聲》),一為燕歸來簃主人所編《燕市負販瑣記》。後者在歷數市販諸行過程中記錄許多吆喝方法,並做有比較詳盡的說明。英國人類學傢弗雷澤在《愛迪生時代的倫敦生活》中細膩地記述瞭當時倫敦市井的招徠市聲。

  

推薦書目

 曲彥斌. 中國招幌與招徠市聲: 傳統廣告藝術史略. 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