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末大臣。字文弱。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曆官杭州府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郎中等。崇禎元年(1628),起河南副使加右參政,移守霸州。四年,移山海關飭兵備。五年,擢右僉都禦史巡撫永平(今河北盧龍)、山海關諸處。七年,拜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山西軍務。當時,中原饑荒,農民軍到處蜂起,嗣昌請開金銀銅錫礦以解散其黨。又六疏陳邊事。九年,起為兵部尚書,深受崇禎帝信任,所所奏請無不聽。在對待清兵與農民起義軍問題上,力持“安內方可攘外”的方略,奏請增兵12萬、增征“剿餉”(見三餉)、團練壯丁,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網”戰術,企圖三個月之內以“剿撫兼行”的策略撲滅農民起義軍。但在起義軍的抗擊下,其計劃被粉碎。十一年,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仍掌兵部事。十一年九月至十二年三月,清兵長驅入關,連下70餘城,明廷殺不得力官員36人。楊嗣昌雖主和而未受貶削,反而復議請增征“練餉”。是年五月,張獻忠於谷城(今屬湖北)再起。朝廷特命楊嗣昌以大學士督師,賜尚方劍,前赴湖廣、陜、川指揮圍剿張獻忠等農民軍,大敗張獻忠於瑪瑙山。時多支農民軍皆集於四川,楊嗣昌遂調明軍入川圍剿。但官軍內部矛盾重重,楊嗣昌本人事必躬親,經常貽誤戰機,故農民軍得以從容作戰,聲勢益盛。十四年初,李自成軍乘機攻陷洛陽,殺福王常洵,而張獻忠以輕騎一日夜馳三百裡出川奇襲襄陽,殺襄王翊銘,朝野震驚。嗣昌畏罪自殺。著有《楊文弱先生集》、《武陵競渡略》、《野客青鞋集》、《地官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