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文作傢。原名楊毓瑨,字瑩叔,1937年改用現名。山東蓬萊人。卒於北京。1929年隨舅父到哈爾濱謀生。1936年冬到上海,集資籌辦北雁出版社。1937年七七事變後由武漢到延安,次年到廣州,創作陝北革命鬥爭題材的中篇小說《帕米爾高原的流脈》。1939年到重慶,參加戰地訪問團,後留在八路軍總部做文化宣傳工作。其間創作有小說、散文、通訊、特寫等。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新華社記者和從事部隊政治工作,並參加華北地區區的戰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任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文藝部長,旋即赴朝參戰,1952年寫出有較大影響的長篇小說《三千裡江山》。1954年回國。1956年後主要致力於散文創作,寫出瞭《荔枝蜜》《茶花賦》、《雪浪花》、《櫻花雨》、《香山紅葉》、《泰山極頂》等有較大影響的篇章。他明確地提出瞭“以詩為文”的主張。他的散文,棄“直說”而重“比興”,常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結構佈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轉,起伏跌宕,語言俏麗典雅,重視意境的創造,具有濃鬱的詩意。缺點是體式不夠多樣,行文微露斧鑿痕跡。

  他的散文集有《亞洲日出》(1957)、《海市》(1960)、《東風第一枝》(1961)、《生命泉》(1964)、《楊朔散文選》(1978),短篇小說集《楊朔短篇小說選》(1979)等。

  楊朔曾任中國作傢協會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亞非人民團結理事會書記處書記、亞非作傢常設局聯絡委員會秘書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