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語教育傢,語言學傢和語言哲學傢。生於浙江海甯,卒於北京。193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1936年轉入北平清華大學外文系。1939年7月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曾執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校。1947年12月赴英國留學,先後在倫敦大學、牛津大學攻讀英國近代文學。1949年10月回國,投身於新中國的教育事業。歷任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主任、外國語言研究所所長,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外語教學與研究》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副副主編等職。曾獲國傢教委和北京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許國璋主編的大學《英語》(1~4冊)和《許國璋英語》等,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暢行全國30餘年,成為中國卓有成效的英語教材。他大力倡導外語教學改革,堅持教書育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為培養具有全面知識的外語人才作出瞭重要貢獻。

  許國璋學貫中西,數十年來在語言學研究中發表瞭許多有創見的論著。如《從兩本書看索緒爾的語言哲學》(1983)、《社會語言學和唯理語言學在理論上的分歧》(1985)、《語言的定義、功能、起源》(1986)、《論語法》(1986)、《從〈說文解字〉的前序看許慎的語言哲學》(1987)、《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1988)、《〈馬氏文通〉及其語言哲學》(1991)等。他提出瞭許多不同於前人的新思想、新觀點,在語言學界產生瞭重要影響。許國璋在文化研究、外國文學研究、魯迅研究及翻譯研究等領域均多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