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學傢。生於廣東海豐縣汕尾鎮(今汕尾市)。1923~1927年就學於嶺南大學,同時在附中兼課,在“中國婦女講習所”講授新聞學,並主編《南大青年》、《南大思潮》和《南風》等刊物。曾為孫中山速記“青年當立大志”演講詞,參加六二三慘案遊行,支援省港大罷工反英鬥爭。1927年任中山大學助教。1928年受中山大學和中央研究院指派,與史國祿教授夫婦及容肇祖同赴雲南調查少數民族情況。後隻身深入四川大涼山彝族地區從從事社會制度與風習的調查研究。所寫《雲南民族調查報告》、《雲南羅羅族巫師及其經典》、《羅羅太上清凈消災經對譯》等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學田野考察著作。1932年赴法國留學,獲巴黎人類學院高等文憑和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34年在倫敦參加首屆國際人類民族學大會,並宣讀論文。1935年冬回國。20世紀30~40年代,歷任中山大學研究院秘書長、文科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人類學部主任等職。其間,主編《民俗季刊》和《民族學刊》,發表瞭《廣東的人民與文化》、《人類科學論集》、《人類學與現代生活》、《廣東北江傜人調查報告》、《海南島苗黎調查》、《廣西苗瑤侗壯訪問記》等專著及調查報告。1944~1946年,由教育部選派赴美國,考察印第安人保留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在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學院從事民族研究和文物研究。曾參加《中國少數民族分佈簡圖》、《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簡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舊有政制概況》及《瑤族簡史簡志》的編寫工作。除一些譯作外,有著作近200篇,在國外民族學、人類學界有一定影響,對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以及人才的培養作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