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批評傢。生於英格蘭約克郡霍登,卒於倫敦。在劍橋大學攻讀數學和文學時,師從於I.A.理查茲。1931~1934年在東京文理科大學執教,1937~1939年在北京大學和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廣播公司中文部任編輯。1947~1952年又回北京大學執教,1953~1971年在英國設菲爾德大學任教授。1978年晉封為爵士。

  燕蔔蓀作品集有《詩歌》(1935)、《醞釀中的風暴》(1940)、《詩集》》(1955)。他的詩歌數量不多,大多反映瞭一種痛苦、悲觀的情緒,形式嚴謹,思想凝重,明顯地受玄學派和T.S.艾略特的影響,也影響瞭後起的一些詩人,在英國三四十年代新詩中占有獨特地位。

  他的批評著作有《含混的七種類型》(1930)、《田園詩的幾種變體》(1935)、《復雜詞的結構》(1951)、《彌爾頓的上帝》(1961)。此外還有與皮利合編的《柯爾律治詩選》(1972)。

  燕卜蓀繼承I.A.理查茲的觀點——讀詩是豐富個人經驗的過程;偉大的詩歌內容十分豐富,不作深入的文字分析,就不能瞭解詩人要表達的全部思想、感情、態度,就不能作出正確的反應。文字內容的豐富性即燕卜蓀所說的“含混”。《含混的七種類型》一書則按其程度、性質分成七類,每類有許多從各傢詩作中引來的例證。他分析文字不停留在局部,而是照顧到全局的組合,但是不作優劣的判斷。《田園詩的幾種變體》是前書的進一步發展,認為田園詩這一單純的文學形式,同文字一樣也包含豐富復雜的內容,包括歷史、社會內容。《復雜詞的結構》則是把他的方法即“文字分析”的批評方法加以系統化、理論化,並對具體的完整的作品(主要是W.莎士比亞的作品)作瞭示范批評,被認為是他的核心著作。在《彌爾頓的上帝》一書中,燕卜蓀一反傳統觀念,論證基督教的上帝是“人類黑心所發明的最邪惡的東西”。

  燕卜蓀的批評方法是理查茲、格雷夫斯方法的發展,是以B.A.W.羅素、穆爾、L.維特根施坦(1889~1951)為代表的整個哲學上的“分析法”運動的一部分。燕卜蓀的文章思路縝密、漫衍曲折,態度平易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