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形象闡釋後進國傢在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結構演變及其與國際貿易關係的理論。由日本經濟學傢赤松要於20世紀30年代提出,另一位日本經濟學傢小島清加以補充發展。其核心思想是認為後進國傢可以通過國外進口—國內生產—產品出口的迴圈,來實現本國產業結構與貿易格局的優化和發展。

  赤松要從日本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史中發現,紡織行業的發展經歷瞭3個階段:進口階段、進口替代階段、出口階段。這33個階段按順序展開,進口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生產與出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宛如3隻大雁結隊飛行,故稱為雁行形態發展。這一理論的依據是產品生命的周期性。由於新產品在初期階段生產技術未被其他國傢所引用,因此會產生一種完全專業化的壟斷性貿易,後進國傢在此階段隻能依靠進口來滿足國內對新產品的需求。產品進入成長期後,由於采用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的方法,實現瞭規模經濟,因而新產品的首創國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但對後進國傢來說,新產品的進口刺激瞭國內需求的不斷增長,產品市場的形成為本國生產創造瞭市場條件,新技術的傳入為本國生產作瞭技術準備,再加上相對較低的工資成本,於是新產品的國內生產就應運而生,其經營規模也將不斷擴大。當本國規模達到一定程度,規模經濟得到充分利用時,生產成本隨之大大下降,於是,進口不斷減少,乃至完全被國內生產替代。產品進入成熟期後,首創國的技術優勢已不明顯,相反,後進國的低工資優勢非常突出,這使得後進國獲得瞭價格上的國際競爭優勢,於是就會出現產品出口的新局面(見產品生命周期論)。

  從國外進口到國內生產直至出口的發展過程,亦適用於其他工業,這一過程是後進國傢追趕先進國傢,轉移並取得比較優勢的動態過程,對於發展中國傢的經濟發展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