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原因所致血管部位的病變。以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炎癥、血管功能性疾病、血管腫瘤等為主。其中以動脈粥樣硬化最為常見。

  分類 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法。

  按病理學改變產生的後果分類 原發性血管的各類疾病,可分為3大類:①血管壁因病變喪失彈性,變得薄弱,在長期承受壓力作用下發生擴張,產生血管管瘤樣病變,甚至造成破裂而出血。②管腔狹窄。繼而發生受供器官或肢體的缺血以至壞死。③血管內膜損傷。誘發血管內凝血,血栓形成,繼而發生器官或組織缺血;或栓子脫落後阻塞遠端管腔。

  按病因與病理學改變分類 可將原發性血管疾病分為6類:①退行性變性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動脈中層硬化、小動脈硬化(透明變性型小動脈硬化、增生型小動脈硬化)。②炎癥性血管疾病。感染性動脈炎、梅毒性動脈炎、巨細胞性動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風濕性動脈炎。③功能性血管疾病。雷諾氏病、手足發紺、紅斑肢痛癥。④先天性血管疾病。先天性動脈瘤、先天性動靜脈瘺、各類先天性血管腫瘤(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⑤損傷性血管疾患。損傷性動脈瘤(包括搏動性血腫及術後吻合口血管瘤)、損傷性動靜脈瘺。⑥腫瘤性血管疾患。血管肉瘤、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外皮細胞瘤。

  常見的血管疾病 人類疾病死亡原因中動脈粥樣硬化已接近首位。它雖廣泛侵犯各型動脈,但主動脈、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卻是主要罹患部位,因而心肌梗死和腦梗塞成為這種血管疾病的主要後果。

  抗生素的開發使感染性和梅毒性動脈炎的發病率顯著下降。大型和中型動脈的動脈瘤的主要病因也是動脈粥樣硬化。因此,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已成為心臟血管專業中內科和外科醫生的主要診治對象。

  炎癥性血管疾病中,因感染性和梅毒性動脈炎的發病率在20世紀末已大幅度下降,因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顯得更具有臨床重要性。它多侵犯男性下肢血管。吸煙與其發病關系密切,戒煙後部分病情可停止進展。

  功能性血管疾病中最常見者為雷諾氏病。多見於年輕女性,上肢受累者多。呈發作性雙側指端蒼白,繼而轉變為青紫及潮紅等,遇冷發作,溫熱後可緩解,因缺血而發展為壞疽者罕見。多數患者對血管擴張藥物和交感神經切除有效(見植物神經系統疾病)。

  真性腫瘤性血管疾病不多見,又常被列入軟組織腫瘤。發病部位廣泛,肢體、軀幹及體腔內臟中均可發生,故多在手術切除後才能確診。早期患者手術切除可以治愈。

  病理 除真性血管組織腫瘤與少數先天性血管疾病外,多種血管疾病,不論是器質性或功能性,其基本病理改變為血管腔狹窄(器質性或痙攣性)或閉塞,使器官(心、腦、腎、腸道及肢體等)罹患缺血性改變(急性或慢性)。部分血管疾病呈現局限性擴張為瘤樣病變。動脈瘤一旦形成多逐漸擴大,不經治療多數有突然破裂致死的危險。

  治療 應以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為主,提倡並推動戒煙運動,指導人群攝入低脂飲食,對已有早期動脈硬化患者,采用降血脂藥物及血管擴張藥物,以減緩或阻止病情發展。

  當器官或肢體出現顯著缺血或血管出現瘤樣病變時,則需要手術治療。20世紀60年代以來血管外科診斷和手術技術的進步與重癥監護醫學的開展,使動脈瘤、冠狀動脈性心臟病、顱外頸動脈閉塞性疾病、損傷性血管疾病、腦梗塞、急性腸系膜動脈閉塞、急性及慢性肢體動脈閉塞等的治療進入一個新階段。對於瘤樣病變主要行病變血管切除,自體或人造血管移植。適用於狹窄及閉塞性病變的手術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可行經皮腔內血管成型術,使用氣囊導管自血管腔內擴張狹窄病變。此法的優點是手術損傷輕,可取得70%~80%療效,術後2~3日可恢復活動,缺點為可發生再狹窄。另一類為自體或人造血管旁路循環的建立。首選的手術為自體靜脈移植,缺點為移植靜脈也易發生粥樣硬化。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有2%~5%的遠期感染發病率(術後半年至5年)。能夠預防感染、並預先植入血管內皮的人造血管能取得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