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固體降水量等於消融量的零平衡線。冰川上的雪線也叫平衡線。1736年由法國P.佈格提出。雪線以上是永久積雪區,雪線是地球上永久積雪區的最低界限。雪線高度主要受氣候、地形和積雪(冰川)的影響。通常所說的雪線,指平坦而無隱蔽地面上大氣固體降水量與消融量相等的多年零平衡線,即理想雪線,或稱氣候雪線。它不同於實際可見的地方雪線和季節雪線線,也不同於冰川學中專指冰川表面粒雪與裸冰分界的粒雪線。地球上雪線高度的分佈由極地向赤道逐漸升高,但最高處不在赤道和熱帶地區,而在副熱帶高壓區。喜馬拉雅山中段北坡雪線高度在海拔6 000米左右,個別達6 100~6 400米,是已知北半球最高的雪線。南半球南美的安第斯山雪線高達6 400米,是世界上雪線最高的地方。由副熱帶向兩極,雪線又驟然降低,南半球在南緯62°~65°,雪線已降至海平面高度,而北半球的最低雪線則接近極地。中國雪線分佈具有如下特征:①雪線高度具有明顯的緯度地帶性。中國最低雪線出現在49°06″N的阿爾泰山哈巴河流域,為2 800米;隨著緯度的降低,雪線升高,至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北坡升高到6 000米。從49°N至28°N,雪線相差3 200米,平均每降低1個緯度雪線升高152.4米。②青藏高原雪線呈環形分佈。受青藏高原熱量收支和降水的影響,雪線高度分佈從高原外圍向內部呈環形分佈,越向內部雪線越高,高值的雪線出現在喜馬拉雅山北坡中段和高原腹地(5 000~6 000米)。③與同緯度山區雪線高度比較,中國雪線明顯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