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和南宋時期出現的以闡發儒傢經典義理為特徵的哲學思潮,即理學或宋學思潮。兩宋儒學繼承並完成瞭自中唐韓愈標榜“道統”而開始的儒學復興運動,是儒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或全新階段,故當代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稱其為新儒學。北宋初期的范仲淹、歐陽修和胡瑗、孫複、石介等人首倡,北宋中後期的周敦頤、邵雍、司馬光、王安石、張載、程顥、程頤等加以奠基和發展,南宋則以胡宏、呂祖謙、張栻、朱熹、陸九淵、陳亮、葉適等為代表,特別是朱熹集儒學之大成。他們一方面以孔孟為宗,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經典為主要依據,批判隋唐以來以空無為體,否定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的佛道學說;另一方面則關註社會現實問題,提倡所謂“道德性命”之學,並從哲學形而上的高度來探討宇宙和人生問題。由於宋儒立場、觀點的分歧,對經義名理的理解的差異以及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的不同,從而形成流派眾多、名儒輩出、百傢爭鳴的局面。新儒學主要學派雖分為新、濂、關、涑、洛、蜀、閩、婺、湖湘之學、陸氏之學、永嘉和永康功利之學等,但都討論天人、理氣、心性、道器、體用關系以及道德修養方法等。新儒學所謂復興儒學,並不是簡單地復歸先秦儒傢學說,而是通過解釋儒傢經義來系統闡明自己的哲學思想,建構瞭內容豐富、體系完整、論證嚴密的理論體系,從而在理論思維水平上將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和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