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重新解釋中國傳統氣學思想,特別是宋明理學中的氣本體論主張的中國哲學流派。新氣學對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氣範疇以及理氣、理事、心物等關係作瞭新的解釋。“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傳統氣學思想源遠流長。在宋明理學思潮中,張載、王夫之等思想傢,提出瞭“太虛即氣”、“氣為理之本”和“理依於氣”等氣本體論主張,堅持氣的實在性,具有唯物主義傾向。20世紀30~40年代,侯外廬、杜國庠、趙紀彬、范壽康、張岱年等學者,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積極挖掘掘氣本體論的合理因素,努力弘揚中國傳統氣學中的唯物精神和辯證思維,力求創建“接近於最真確的哲學”。代表作有《中國哲學史通論》、《中國思想通史》、《真與善的探索》等。新氣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相結合的嘗試,對繼承中國哲學的優秀傳統產生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