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傢、美術教育傢。原名劉錦堂,號月芝。生於臺灣省臺中市,卒於北京。1914年東渡日本留學。先入川端美術學校,後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繪畫。1920年到北京,隨養父改名王悅之,並以僑生身份考入北京大學,修習中國文學,是北京大學第一位臺灣籍學生。1924年,在北京創辦私立北京藝術學院,兼任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並與李毅士等合組阿波羅美術研究會。1926年任北京僑務局顧問及臺灣研究會會長。1928年應林風眠邀請赴杭州任國立藝術院教授授,兼任西湖博覽會籌備委員。1930年返回北京任私立北平美術學院院長,兼北京大學造型美術研究會導師。1934年私立北平美術學院改稱私立北平藝術科職業學校,任校長。王悅之初到北京和在杭州期間作過大量水彩及油畫寫生畫,其後即開始中西畫法融合的嘗試,形成瞭富有東方色調的油畫風格。油畫《棄民圖》(1934,見圖)、《亡命日記圖》、《臺灣遺民圖》等,表現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寄托著深沉的憂國憂民情懷。他在反映現實生活和融合中西繪畫等方面的成就,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居於先驅者的地位。1982年,其子劉藝將其遺作捐贈中國美術館。

《棄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