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50年代英美批評界的一個批評流派。嚴格說,新批評指美國詩人J.C.蘭塞姆和作傢A.泰特、R.P.佈蘭克默、L.P.沃倫、C.佈魯克斯所寫的批評。它始於蘭塞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評》一書。該書主要討論30年代在美國發生的一次文學運動,與T.S.艾略特、I.A.理查茲和W.燕卜蓀等批評傢在英國領導的文學運動相似。但在一般意義上,新批評指集中於藝術作品本身的批評。它認為藝術作品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與科學或哲學語言相對或至少少與之不同;它通過詳細的閱讀和分析過程來考察藝術作品,強調“客觀的藝術理論”。新批評的主要興趣是發現文學的內在價值,向智性讀者表明並維護它。新批評反對觀察生活和藝術的傳統方式,反對現代世界的機械性和實用性,而且其抗議常常針對文化傳統、宗教秩序或官僚社會體制方面。新批評反對認為生活和知識僅依賴於事實和由事實推斷的看法,它堅持文學是一種有效的知識形式,但隻有通過文學語言本身才能傳遞真理。新批評反對浪漫主義及其自我表現的信條,反對它的藝術表現理論和追求完美的哲學,強調藝術的客觀性,甚至采取非個人的、“幾乎是匿名的”藝術形式。新批評也反對批評中的印象主義,強調方法論和語義分析。它最初反對巴比特和摩爾的新人文主義,認為藝術作品的精神價值是其內在性質的作用,因此文學不能從與作品本身無關的方面進行評價;換言之,文學作品的意義由作品本身決定,而不是由外部條件和作者決定。所以,新批評主要關註的是意象、象征、語境、張力、肌質和意義等。按照佈魯克斯的看法,新批評的主要特征是:①新批評的文學批評是純文學批評,它從淵源研究分離出來,脫離社會背景、思想歷史、政治和社會效果,隻集中註意文學客體本身,不考慮“外在”因素。②它集中探討作品的結構,不考慮作者的思想或讀者的反應。③它主張一種“有機的”文學理論,不贊成形式和內容的二元論觀念;它集中探討作品中詞語與整個作品語境的關系,認為每個詞對特定的語境都有其作用,並由它在語境中的地位決定其意義。④強調對單個作品的細讀,非常註意詞的細微差別、修辭方式以及意義的微小差異,力圖具體說明語境的統一性和作品的意義。⑤把文學與宗教和道德區分開來。總的來說,新批評始於30年代後期,興盛於40~50年代;但由於它對文本意義的解釋過於狹隘,所以後來受到越來越多的批判。正如J.哈特曼在《荒原上的批評》(1980)裡所指出的:對新批評來說,意義不是政治的,不是科學的,不是歷史的,不是哲學的,不是傳記的,不是社會學的,它什麼都不是……“使文學批評變成瞭空的”。由於新批評的嚴重局限,它既不能提供一種真正科學的批評,也不能提供一種社會學的批評,甚至不能提供一種確切的闡釋批評。所以,50年代後期新批評便開始衰落,而隨著其他種種新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到60年代它幾乎失去瞭所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