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新的一年到來,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從新年的前一晚開始,往往持續幾天。由於地理環境和曆法的不同,世界各國、各民族新年的時間定位各不相同。埃及曆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猶太人把秋分作為新年,印度人則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伊斯蘭曆季節和月份不固定,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西曆3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因紐特人把每年第一次下雨的那天作為新年。

 在中國,新年開始的第一天稱為元旦。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是新年開始最重要的標志性時間,也是新年節慶活動最隆重的一天,傳說最早始於三皇五帝。據唐房玄齡等撰的《晉書》記載,顓頊時代就開始以春季第一個月,即農歷的正月為元,初一為“旦”。中國歷代慶祝新年的時間隨歷法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夏代創立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積十二個月為一年的太陰歷,即現在的農歷,也叫夏歷,把元旦定在正月初一。商朝改元旦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立國改元旦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改元旦為十月初一,到漢武帝時恢復夏歷。此後,中國沿襲以正月初一為元旦。根據中國大多數地區的風俗,新年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而慶賀新年的活動則從上一年臘月過小年時開始,其間要舉行很多送舊迎新的活動,如掃房、送灶、貼春聯、祭祖、吃年夜飯等。

  現在,公歷日益為世界各國所公認。在大多數以公歷為歷法的國傢,都以每年公歷1月1日為元旦日,作為新一年的開始,把元旦作為法定節日,舉國放假。孫中山於1912年初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佈中國改用世界通用的公歷,以陽歷1月1日為新年。為“順農時”、“便統計”,將陰歷正月初一的傳統新年改稱春節。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法,正式確立公歷1月1日是新年的開始。為瞭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是在農歷新年前後,遂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公歷1月1日為元旦。元旦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個美好節日,法定放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