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於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基本完成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鬥爭的過程中,經歷瞭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1924~1927)、土地革命戰爭(1927~11937)、抗日戰爭(1937~1945)和解放戰爭(1945~1949)四個階段。其間經受瞭1927年和1934年兩次嚴重失敗的考驗。經過長期武裝鬥爭和各方面、各種形式鬥爭的密切配合,終於推翻瞭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瞭中華人民共和國。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改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的革命按其社會性質說來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然而,自從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尤其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已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傢為目的的革命。從革命的陣線上說來,則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毛澤東從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出發,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中國革命的規律,發展瞭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創立瞭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其基本點,一是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依附於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的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並且在特殊條件下把一部分大資產階級也包括在內,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敵人。在同資產階級結成統一戰線時,要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實行又團結又鬥爭、以鬥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同大資產階級分裂時,要敢於並善於同大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武裝鬥爭,同時要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或中立。二是認為由於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隻能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鬥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農民是無產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軍。無產階級有可能和必要通過自己的先鋒隊用先進思想、組織性和紀律性來提高農民群眾的覺悟水平,建立農村根據地,長期進行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本身的建設,就成為革命的三個法寶。以上這些,就是中國共產黨所以能成為全民族的領導核心,並且創造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據。

  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在政治上,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在經濟上,要使一切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這個共和國的國傢所有;這個共和國並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並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個共和國將采取某種必要的方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在文化上,要掙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文化思想的奴役,實行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取得的。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形成瞭毛澤東思想,找到瞭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這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