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秦漢地區名。又稱河南地。指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北部的五加河以南和鄂爾多斯地區。原為匈奴所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將三十萬眾逐匈奴,取河南地,以河為塞,置四十四縣,築城郭,移民戍邊。秦亡,複為匈奴所據。漢元朔二年(前127)衛青複逐匈奴取河南地,向包括河南地在內的朔方郡移民十多萬人。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渾邪王降漢,西北邊防鞏固,次年,山東發生嚴重水災,又遷貧民七十多萬人到關(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靈寶東北)西和朔方以南南新秦中。《史記·匈奴列傳》:“於是漢已得渾邪王,則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實之,而減北地以西戍卒半。”正義引服虔曰:“地名,在北地,廣六七百裡,長安北,朔方南。《史記》以為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北胡,得肥饒之地七百裡,徙內地人民皆往充實之,號曰新秦中。”時渭河平原稱為秦中,生產發達,經濟繁榮;而河南地接近渭河平原,史載“地肥饒”、“地好”,又是新開墾的處女地,農業產量高,人民富裕,可與秦中媲美,所以自秦以來稱為新秦中,一稱新秦;當地居民被視作暴發戶,時又稱新富貴者為“新秦”。見《漢書·食貨志》註引應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