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四運動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刊物。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初名《青年雜誌》,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初為月刊。陳獨秀主編。群益書社發行。

《新青年》創刊號

  1917年1月,《新青年》改在北京編輯,仍在上海印刷。第4卷第1號宣佈:“所有撰譯,悉由編輯部同人公同擔任,不另購稿。”參加編輯部的有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魯迅等。自1919年第6卷起,實行編輯部成員輪流編輯的辦法。後編輯部遷返上海,陳獨秀重任主編。不久刊物改組,自1920年9月第8卷第1期起,成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刊物。由新青年社出版發行,新增撰稿人有陳望道、沈雁冰、李漢俊、李達、李震瀛等。11月,編輯工作由陳望道主持。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成為黨的理論刊物。同年9月陳獨秀再任主編。1922年7月出至第9卷第2號後休刊。

  該刊前期宣傳科學與民主,發起批孔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宣傳陣地。所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吳虞、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文章,傳誦一時。1918年10月第5卷第5號發表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和《Bolshevism的勝利》兩文,是《新青年》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的開始。1919年12月第7卷第1號發表陳獨秀執筆的《本志宣言》,主張拋棄“軍國主義和金力主義”。1920年5月第7卷第6號出版《勞動節紀念號》,明顯地表現出社會主義方向。第8卷第1號設立“俄羅斯研究”專欄,譯載蘇俄革命理論和實踐的文章,發表V.I.列寧著作的譯文和介紹列寧革命活動的文章。隨後,又同無政府主義和一些非無產階級、非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潮”展開論戰,顯示出刊物的馬克思主義性質。在編輯業務上有不少改革和創新,如開展自由討論,實行百傢爭鳴;設立“通信”和“讀者論壇”等專欄,和讀者共同探討問題;采用白話文寫作,使用新式標點符號等。

  1923年6月,《新青年》作為中共中央的機關理論刊物在廣州復刊。曾有瞿秋白任主編。此刊一度改為季刊。第1期發表瞭《新青年的新宣言》,指出刊物應成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羅針”。1925年4月改為月刊,編號另起,但不能按期出版。此時該刊以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為基本任務。曾譯載列寧、J.斯大林的著作,還參加“科學與人生觀”問題的論戰,批判張君勱的玄學和胡適的實用主義。在這3年期間共出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