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與防災工程專傢。上海市人。1960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一直在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前身為中國科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工作,1991~1997年任該所所長。1981~1982年在美國從事中美科技合作研究。1988~1996年被聯合國聘為“國際減災十年”特設專傢組專傢和聯合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地震工程聯合會會長,國際地震工程學會副主席。一直從事地震工程與城城市防災的研究,是中國強震觀測與分析領域的奠基人之一。20世紀60年代以來,負責建成中國強震觀測臺網,設計的唐山三維場地影響臺陣被推為國際實驗臺陣;發展瞭適合中國儀器特點的觀測和分析技術,發展的分析方法和數據處理軟件經過1987年在加拿大和1988年在日本召開的兩次國際盲測會議的考核被評為世界上最好的兩種軟件之一。是最早發現並定量證實“在不大的均勻場地上,地震動仍存在明顯差異”和“由於結構物的存在使地震動中包含與結構物自振周期對應的頻率得到加強”重要結果的少數學者之一。也是中國防災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開拓者。他提出的ABC和4P與4R防災減災理論被國際廣泛接受。發表論文與著作200餘篇(部)。代表性著作有《強震觀測與分析》、《論工程抗震設防標準》、《抗震設計樣板規范》、《基於GIS和AI的地震危險性分析系統》、《數字減災系統》和《衛星遙感技術在防震減災中的應用》等。由他主編的《建築工程抗震性態設計通則(試用)》是中國第一部推薦性的抗震設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