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醫學院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前身。校園建築經歷瞭協和醫學堂(1906~1916,俗稱“舊協和”)、北京協和醫學院(1917~1928,時稱“新協和”)兩個時期的演進。學院校舍是一片中國宮殿式的建築群,包括教學、辦公、醫院、禮堂、動力房等,共16棟樓。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舍

  1913年5月,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正式成立後,於1914年11月專設“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又譯“羅氏駐華醫社”)主持在華事務。1915年6月購得協和醫學堂全部房地產,開始接辦,又購得東單三條胡同原豫王府全部房地產建新校舍。1917年9月校舍奠基,工程由“中華醫學基金會建築部(China Medical Board Architectural Bureau)”主持,分兩期進行。

  第一期工程由沙特克與何士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21年9月舉行新校舍開幕式。建成14棟樓,按英文字母編號,從“A”到“N”依次為禮堂、解剖學樓、校辦公室及生物化學樓、生理學與藥理學樓、特別病房、醫院行政及住院醫生宿舍、外科病房及部分婦科病房、內科病房、病理學樓、門診樓、婦產科及兒科病房、護士樓、動力房、動物房及倉庫等。除A樓外,其餘各棟均由聯廊相連。每棟樓一般為3~5層(包括地下室)。第二期工程由建築師C.W.安娜設計,建成“O”樓和“P”樓。“O”樓地下層和首層為門診部,二層為實驗室,三層和四層為男住院醫生、實習醫生宿舍;“P”樓地下層為門診部,一、二層為病房。1925年完成,為當時北京最大的醫學院(附設醫院)。

  校舍建築群體以模仿中國古代建築為特征,但已不重視梁架、鬥栱的表現,不註重單體建築造型的完整;而是根據使用功能或西式平面決定體型,加以宮殿屋頂及細部裝飾來表現中國古代建築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