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節動物門多毛綱小頭蟲科一種。蟲體,20~60毫米,紅色圓線形,似蚯蚓。頭部口前葉短小圓錐狀,有時僅具黑色眼點,圍口節腹面具口,吻囊狀具乳突。軀幹部可分為胸腹兩區:胸區粗短具9個剛節,疣足為疣足葉不明顯的雙葉型,其前7綱節僅具成束的毛狀剛毛,第8~9剛節在雌個體具巾鉤狀剛毛、在雄個體具刺狀生殖剛毛;腹區較細長,疣足葉橫脊狀(枕狀),具巾鉤剛毛。尾部末端具肛門。

  小頭蟲常年棲居於有淡水註入的富含有機物硫化氫的黑色淤泥中,以以吻吞食消化其中的有機碎屑和微小生物。在海洋生態學中被視為海洋有機物污染區的指示種

  在適宜的環境裡,小頭蟲世代更新快,性成熟個體可不間斷生殖,周年產生幼蟲,並以底棲幼蟲連續地聚集補充種群,能在短期內大量發展,其密度和生物量每平方米可達10萬條和1千克以上。但是,當環境稍有變化,小頭蟲種群又會以驚人的速度崩潰消亡,其防禦和競爭力不強。

  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現在污染環境中同域分佈的小頭蟲有不少是親緣種,雖其成體個體大小、剛節和剛毛數、雄性刺狀生殖剛毛等方面形態差異極小,但在生殖上它們卻是隔離的。尤其在生殖生物學上,如卵巢濾泡細胞的大小及數量、精子形狀、幼蟲的形態及擴散力(浮遊或非浮遊型)、生殖周期以及在種群結構方面(如雌雄性比、種群年齡組成)等都有很大的區別。小頭蟲親緣種在環境中的演變和適應機制都是海洋生態學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