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小說變革的理論主張和變革潮流。1902年由梁啟超提出和發動,隨後得到不同思想傾向文學傢的廣泛回應,在20世紀初形成新小說創作熱潮。小說變革孕育於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從開通民智、宣傳變法出發,已註意到小說“易逮於民治,善入於愚俗”(康有為《日本書目志·識語》)的作用,提出“專用今之俗語”創作“激發國恥”、“振厲末俗”的小說(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幼學》)。嚴複、夏曾佑在《國聞報》發表《本館附印說部緣起起》,以西方人性論論證小說的特性,主張以小說“使民開化”。

  變法失敗後,梁啟超總結教訓,發起以“新民”即改造國民精神為中心的思想啟蒙運動,小說界革命是思想啟蒙運動的產物和組成部分。1898年他在《譯印政治小說序》中,提倡借鑒“歐洲各國變革”經驗,以小說啟迪民眾,倡言“小說為國民之魂”。1902年,發表小說界革命的宣言書《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論析小說具有“熏”、“浸”、“刺”、“提”的藝術魅力,能產生“支配人道”的社會作用,批評舊小說是“中國群治腐敗之總根源”,明確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同時創辦中國第一份小說刊物《新小說》,率先創作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翻譯日本政治小說《佳人奇遇》,為小說界革命建立陣地,提供示范。

  小說界革命的口號產生很大反響,隨之出現別士(夏曾佑)《小說原理》、楚卿(狄平子)《論文學上小說之位置》,以及陶祐曾、黃世仲、摩西(黃人)、覺我(徐念慈)、天僇生(王鐘麒)等人的一大批小說理論文章。這股前所未有的探討小說理論的熱潮,改變瞭“小說為小道”的傳統觀念。同時逐漸糾正瞭初期誇大小說功用和否定古代小說的片面性,指出“小說之影響社會固矣,而社會風尚實先有構成小說性質之力”(摩西《小說林發刊詞》),比較全面地認識瞭社會與小說的相互作用;肯定《水滸傳》、《紅樓夢》等優秀古典小說,主張把翻譯“異邦小說”和“先知吾國小說之歷史”結合起來(天僇生《中國歷代小說史論》)。一些文章還初步探討瞭小說的創作方法和美學特性,並指出“文學之進化有一大關鍵,即由古語之文學,變為俗語之文學”(梁啟超《小說叢話》),遂成為當時小說變革的理論先導,也是中國小說觀念近代化的開端。

  小說地位的提高,推動瞭小說刊物的大量創辦。影響最大的《新小說》、《繡像小說》、《月月小說》、《小說林》,合稱“清末四大小說雜志”。到1919年之前,刊名標“小說”的期刊達50餘種,各種雜志、副刊也都刊載小說。

  小說界革命提出學習外國小說的方向,引發翻譯小說的高潮。清末民初十餘年間,以林紓為代表的一批翻譯文學傢翻譯瞭千餘種小說,包括英、美、法、德、比利時、西班牙、瑞士、挪威、芬蘭、丹麥、波蘭以及日本等眾多國傢的作品。一些世界著名作傢的重要作品先後被翻譯過來。翻譯小說打破瞭“唯中國有文學”的陳腐妄識,引進瞭一批具有新思想、新內容的作品,也引進瞭新的小說樣式、新的創作方法和創作技巧,不僅直接為當時新小說的創作提供瞭借鑒,而且影響到後來五四時期的小說傢。

  小說界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產生瞭各種不同於傳統小說的“新小說”,形成小說空前繁榮的局面。20世紀初十餘年間,長、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的總量至少在1 200種以上。首先出現的是政治小說,繼《新中國未來記》後,有《自由結婚》、《獅子吼》和《黃繡球》等。這些作品宣傳改良、革命、民主、婦女解放等,並開始采用倒敘等西方小說的敘事結構。雖然由於以傳播政見為主旨,情節單薄,人物概念化,因而未能持久,但以全新的面貌形成對傳統小說的沖擊。同時興起而發展為新小說主潮的,則是譴責小說。以《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全面暴露、諷刺清朝官僚統治的腐敗、昏庸、殘暴,以及封建末世各方面的腐朽現象,意在喚醒世人,改良社會。藝術上則多仿照《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說的結構方式,而從翻譯小說中吸收一些新的表現手法。歷史小說也不同於傳統的講史演義。最初從“開民智”出發,多借歷史題材鼓動民族主義,如寫春秋越國臥薪嘗膽故事宣傳愛國的《熱血痕》;寫宋末、明末反元、反清鬥爭的《痛史》和《海上扶餘》;還有以外國歷史為題材的,如寫俄國虛無黨故事的《東歐女豪傑》。隨後取材逐漸轉向近代歷史,成就較高的代表作是《孽海花》和《洪秀全演義》,都表現出反清革命傾向,並講究文采和結構。寫情小說也改變瞭才子佳人大團圓的格局,《禽海石》、《恨海》和《劫餘灰》都描寫瞭在社會動蕩衰落和封建包辦婚姻雙重壓抑下,青年男女的悲劇命運,開民初言情小說的先聲。此外,科幻小說、偵探小說、兒童教育小說等新類型也從西方移植過來。新型短篇小說的興起稍晚於長篇,而變化卻更迅速。吳沃堯、徐卓呆、陳冷血等人的作品,已運用西方小說截取“橫斷面”的結構方式,及時反映時事、政局。

  小說界革命在小說觀念、思想傾向、小說類型、敘事藝術等方面都突破和改變瞭傳統模式,但還處在起步階段,內容和形式都顯示出新舊、中西雜糅的痕跡,逐漸進步而尚不成熟,藝術成就不高。這是中國小說近代化變革的開始,為古代小說向現代小說轉型的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