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戲劇傢。

  生平 生於都柏林基督教傢庭,卒於赫特福德阿約特聖芬倫斯。父親一度在法院任閒職,後改營糧食業,長期虧損,又嗜酒,無力養傢。母親是優秀的女中音歌手。蕭伯納中學畢業後即在一傢地產公司當小職員。1876年到倫敦從事新聞工作,一直持續到1898年。寫過很多筆鋒犀利的藝術評論文章,對一代文藝的發展發生瞭巨大的影響。

  1884年加入新成立的費邊社,經常發表演說和文章,宣傳用漸變的方法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反對暴力革命。

  1890年,H.易卜生的劇本《玩偶之傢》在倫敦上演,遭到劇評界的抨擊。蕭伯納挺身而出,發表瞭題為“易卜生主義的精髓”的論文,為他一貫倡導的以表現思想為主旨的新戲劇大聲疾呼。1884年,他曾接受劇評傢W.阿契爾建議,合寫一部由阿契爾提供情節、蕭伯納編寫臺詞的劇本,後因意見不合而流產。8年後的1892年,蕭伯納獨立完成瞭這部劇,命名為《鰥夫的房產》,同年12月9日由獨立劇社在皇傢戲院上演。演出不成功,但蕭伯納卻發現瞭舞臺是宣傳他的思想的理想媒介,從此致力於戲劇創作。1898年,蕭伯納與夏洛特·佩恩–湯森德結婚。192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把所獲獎金用於建立一個促進英國人民瞭解瑞典文學的基金會。30年代蕭伯納作瞭環球旅行,1933年曾訪問中國,並與宋慶齡、魯迅等會見。

  劇作 在漫長的戲劇創作生涯中,蕭伯納共完成瞭51部戲劇,成為W.莎士比亞以後最偉大的英語戲劇傢。在易卜生的影響下,蕭伯納一貫反對以O.王爾德為代表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大力倡導和創作以討論社會問題為主旨的“新戲劇”,對20世紀英國戲劇和世界戲劇的發展作出瞭重大的貢獻。他的劇本不僅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社會意義,而且在藝術構思方面不斷創新,對歐洲現代戲劇的象征、表現及荒誕手法均有嘗試和探索。他的劇作中的戲劇沖突主要是思想和信念的沖突,每出戲裡幾乎都有問題討論的場景和廣泛詳盡的舞臺指示,而且時常冠以討論政治或哲學問題的長篇序言,用以幫助人們瞭解和接受他的戲劇。然而,不論他自以為他的戲劇具有多麼強的教育和宣傳目的,它們的效果卻主要來自他對人的極大關註、他對妙語警句的愛好和他對戲劇語言的天才處理。《薄情郎》(1905)把愛情和婚姻當作一種遊戲來處理,蕭伯納曾稱之為“機械的鬧劇和真實的污穢的混合物”。《華倫夫人的職業》(1894)寫華倫夫人出身貧困,後來靠開設妓院賺瞭錢,讓女兒受瞭高等教育。女兒發現母親的底細之後,離傢出走,去倫敦開始獨立的新生活。蕭伯納稱他寫這部劇的目的是為瞭喚醒人們的註意:“賣淫並非由於女性的墮落和男性的淫亂造成的,而是由於婦女遭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以致其中最窮困者被迫賣淫為生。”《鰥夫的房產》和這兩部劇本合稱“不愉快的”戲劇。

  “愉快的”戲劇包括《武器與人》(1894)、《康蒂妲》(1895)和《難以逆料》(1898)。《武器與人》諷刺虛偽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康蒂妲》被蕭伯納稱為神秘劇。康蒂妲是倫敦貧民區一位信奉社會主義的牧師的妻子。牧師的朋友青年詩人馬奇班克斯愛上瞭她,並當著她的面告訴瞭她丈夫。牧師要求她在兩人之間作出選擇,康蒂妲宣佈她愛的是“兩人之中的弱者”,牧師以為她指的是詩人,但詩人明白她指的是牧師,於是離開瞭她。作為新婦女的形象,康蒂妲比《玩偶之傢》中離傢出走的娜拉又前進瞭一步。《難以逆料》是以愛情的不合理性為主題的喜劇,其中每個人物的性格都發生出乎意料的變化。這是蕭伯納劇中上演次數最多的一出戲。

  1901年出版《三部為清教徒寫的戲劇》。包括《凱撒與克莉奧佩特拉》、《魔鬼的門徒》和《勃拉斯邦德上尉的皈依》。1904年,蕭伯納應W.B.葉芝的請求,為都柏林的阿貝戲院寫瞭一部以愛爾蘭為背景的戲劇:《英國佬的另一個島》。考慮到劇中愛爾蘭人的形象可能會引起本地觀眾的反感,未在阿貝戲院上演。

《皮格馬利翁》劇照

  《人與超人》(1905)是一部哲理劇。蕭伯納認為世界上有一種“生命力”,推動著人類向更高的精神水平發展。女人在“生命力”的支配下,選擇優秀的男人為配偶,來孕育未來的“超人”。《巴巴拉少校》(1905)的主題是精神力量和世俗力量的矛盾。

  《皮格馬利翁》(1913)中的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愛上瞭自己所雕塑的少女,並在愛神賜予她生命後同她結婚。劇中的語音學傢H.希金斯教授教倫敦貧民區的賣花女伊萊莎改講文雅的英語,使她能冒充貴婦人出入上流社會。伊萊莎通過這番經歷,看清瞭貴婦人靈魂的空虛,同時也認識瞭自己獨立的人格。

  《傷心之傢》(1920)被蕭伯納認為是他最佳的劇本。主人公肖托維爾船長是一個古怪的老人,在他傢裡聚集瞭一批客人,他們分別象征愛情、金錢和大英帝國,但他們都令人感到幻滅。肖托維爾象征智慧,他對他的傷心之傢所象征的戰前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發出警告。劇本的副題是“俄國風格英國主題的狂想曲”,蕭伯納有意識地模仿瞭A.P.契訶夫《櫻桃園》以制造氣氛為主的創作方法。《回到瑪土撒拉》是一部規模宏大的5幕劇,1922年在紐約首演。瑪土撒拉是《舊約》中的長壽老人,享年969歲。蕭伯納認為人的壽命太短,不能真正有所成就,因此人必須靠意志的力量延長壽命,向古代的長壽老人看齊。人可以靠“生命力”把自己改造成純精神的人。這是蕭伯納的樂觀主義的狂想曲,曾被譽為最偉大的愛爾蘭戲劇。5幕劇的第一幕題名“最初”,以伊甸園為背景,時間為公元前400年。第2、3、4幕均以英國為背景,時間分別為20世紀20年代初、2170年、3000年。第5幕題名“遠至思想所能到達的地方”,背景是一個桃花源式的地方,時間為3000年,此時人的思想已經成為永恒的生命。

  蕭伯納劇作中唯一的悲劇《聖女貞德》(1923)取材於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女青年愛國者貞德領導法國軍民抗擊英軍的故事。劇本的頭三場表現貞德以一個農村姑娘的身份,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滿懷愛國的激情和勝利的信心,說服瞭滿朝文武,鼓舞瞭軍民的士氣,沖鋒陷陣,戰勝敵人。後三場表現貞德戰敗被俘之後,教會、封建主義和英國反動民族主義者勾結在一起,將她處死。通過貞德的悲劇,蕭伯納歌頌瞭人類歷史上先進人物領導人民群眾反對反動勢力的壯烈鬥爭。

  蕭伯納最後的一部重要劇作是《蘋果車》(1929),是一部政治諷刺劇,矛頭指向體現英國資產階級民主的議會制和內閣制。

  蕭伯納的大多數劇本都附有長篇序文,序文總篇幅幾乎與劇本相等。作者借題發揮,對戲劇、藝術、文化、宗教、政治等問題抒發瞭獨到精辟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