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一部分工人、農民和革命軍人在湖南、江西兩省邊地區舉行的武裝起義。

  1927年4月和7月,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革命統一戰線徹底破裂,國共兩黨黨合作進行的大革命歸於失敗。中國共產黨決定舉行南昌起義和發動湖南、湖北、廣東、江西等省農民秋收起義,獨立進行革命武裝鬥爭。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糾正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會後,指定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毛澤東及彭公達分別任中央特派員和湖南省委書記,到湖南改組省委,領導秋收起義。

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部分人員1937年在延安合影

  8月中、下旬,改組後的中共湖南省委經反復討論,決定集中力量組織以長沙為中心,包括湘潭、醴陵、瀏陽、平江、嶽陽、寧鄉和江西安源7縣(鎮)在內的武裝起義。同時決定以易禮容為書記組成省委行動委員會,領導上述各縣農民起義;以毛澤東為書記組成省委前敵委員會,領導聚集在安源、銅鼓、修水地區的黨所掌握的武裝力量舉行起義,並率部在農民起義軍配合下奪取長沙。9月上旬,毛澤東到安源、銅鼓,向當地中共組織和各級領導人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和湖南省委的秋收起義決定,並將邊界地區5 000餘人的武裝力量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下轄3個團: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大部、平江工農義勇隊、湖北崇陽與通城農民自衛軍合編為第1團;安源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安福、永新、蓮花、萍鄉、醴陵部分農民自衛軍合編為第2團;以警衛團1個營和瀏陽工農義勇隊合編為第3團。原警衛團團長盧德銘任總指揮,副團長餘灑度任師長,並擬訂瞭分三路向長沙攻擊的起義計劃。

  9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行動委員會組織部分農民開始破壞長沙至嶽陽和長沙至株洲的鐵路,割斷國民黨軍的交通聯系。11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按計劃起義。但各團進入湘東北後均受挫折,第1團損失200多人,第2團在國民黨軍反攻下潰散,第3團被阻於瀏陽東門市。在此情況下,毛澤東於17日命令各團停止進攻,轉到瀏陽文傢市集中。19日,工農革命軍第3團全部、第1團餘部和第2團零散人員到達文傢市。當晚,中共湖南省委前委鑒於湘東各縣未能舉行大規模農民起義和長沙國民黨軍已有戒備的情況,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決定放棄進攻長沙計劃,部隊立即脫離國民黨軍力量較強的平江、瀏陽地區,沿湘贛邊界南下湘南,尋求發展。

  20日,工農革命軍撤離文傢市向南轉移。25日晨,在萍鄉蘆溪遭到江西國民黨軍一部襲擊,盧德銘犧牲,部隊受到重大損失。29日,工農革命軍進到江西永新三灣村,所剩已不足1 000人,思想混亂。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前委會議,決定對部隊進行改編,縮編為1個團,將中共的支部建在連上,實行民主制度等。三灣改編後,工農革命軍進入寧岡古城。毛澤東與當地共產黨組織以及井岡山農民武裝首領袁文才、王佐取得聯系,並得到他們的幫助,安置瞭傷病員。10月中旬,部隊進到湖南酃縣(今炎陵)水口,發現湘南國民黨軍力量強大,原定在湘南求發展的計劃不能實現。毛澤東率部轉進遂川,於下旬到達井岡山茨坪。此後,在井岡山地區開展遊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首次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進一步表明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武裝革命的決心。這次起義保存的力量,後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骨幹之一部分。工農革命軍向農村進軍,代表著當時中國革命鬥爭發展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