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線性彈性理論對裂紋體進行力學分析,並用由此得到的應力強度因數或能量釋放率作為判斷裂紋擴展的主導參量的學科。力學的分支。又稱脆性斷裂力學。1921年A.A.格裏菲思研究瞭含微裂紋的玻璃的斷裂強度,提出瞭能量釋放率的概念以及裂紋失穩擴展準則。他提出的裂紋擴展能量準則是:裂紋擴展的臨界條件是裂紋擴展力等於擴展阻力,即G=R。這個個準則成功地解釋瞭玻璃的脆斷問題。1957年,G.R.歐文通過分析裂紋尖端附近的應力場,提出瞭應力強度因子的概念,以及應力強度因子斷裂準則。這些概念與準則的提出,成為線彈性斷裂力學工程應用的基礎,成功解釋瞭低應力脆斷事故。此後又有人應用應力強度因子來處理疲勞裂紋擴展等其他有關裂紋的問題。

  按線彈性力學求得的裂紋體的應力和應變通常是有奇異性的,即在裂紋頂端處的應力和應變為無窮大。但線彈性斷裂力學不考慮裂紋頂端的復雜情況,而采用除去裂紋頂端很小的復雜區域(過程區)外部環形區域的應力狀況來表征斷裂特性。在小區域外圍作用的應力、應變場可由應力強度因子K確定。這樣裂紋擴展的臨界條件為:K1=KIc,式中KIc為材料的平面應變斷裂韌度,可由試驗測定,而K1可由彈性力學的方法求得。平面應變斷裂韌度是反映物體斷裂特性的重要參量。裂紋擴展的臨界條件(應力強度因子斷裂準則)及其推廣(復合型斷裂準則)在含裂紋型缺陷的結構評定中有重要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