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部族。與烏桓同為東胡部落,語言、習俗與烏桓同。語言系屬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西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保遼東塞外鮮卑山,因以山名為號。另一支則保大鮮卑山,即後之拓跋鮮卑。與烏桓同役屬於匈奴。西漢武帝時,烏桓附漢,南徙至今老哈河流域,鮮卑亦向南遷居於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一帶。其時,鮮卑人以遊牧為主,兼及農業和漁獵。其社會組織大致與烏桓同,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邑落公社階段,若幹邑落組成部,部與邑落各有大人與小帥為首領,均由由選舉產生。

圖1 鮮卑舊墟石室嘎仙洞

圖2 農耕圖(壁畫)

  20世紀70~80年代以來,在今內蒙古地區發現瞭一批鮮卑早期墓葬群。其中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完工發現的墓群,保存著傢族叢葬制,有完整的馬匹埋殉風俗。殉葬品以骨器為主,亦有手制陶器、銅器,從形制看,深受黃河流域及匈奴文化的影響。而在新巴爾虎右旗札賚諾爾發現的墓群,單人葬較普遍取代瞭叢葬,整體殉牲不再采用,僅以頭和蹄為象征,反映瞭鮮卑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狀況。

  西漢時期,鮮卑未直接與漢朝交往。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前後,鮮卑與匈奴、烏桓聯合數次侵擾漢邊。二十二年匈奴內亂,為烏桓擊破,漠南地空。二十四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二十五年,鮮卑大人偏何至遼東歸附。永平元年(公元58)偏何攻赤山烏桓,斬其大人歆志賁,於是鮮卑大人皆來附漢,受漢賞賜和封號。至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鮮卑與丁零、南匈奴及西域諸國攻圍北匈奴,迫其西遁。章和元年(公元87)鮮卑又大破北匈奴,斬優留單於。永元元年至三年間(公元89~91),北匈奴西遷西域,鮮卑遂據有蒙古草原之地,聲勢日盛。

  2世紀中,鮮卑檀石槐統一蒙古草原各部鮮卑,建庭於高柳(今山西陽高)北三百餘裡的彈汗山歠仇水,“南鈔漢邊,北拒丁令,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二千餘裡,南北七千餘裡”。又分其地為東、中、西三部,各部由大人分統,東漢沿邊諸郡不時為其侵擾。漢桓帝因此遣使封檀石槐為王,欲與和親,遭到拒絕。至靈帝光和年間(178~183),檀石槐死,其子和連代立,鮮卑選舉大人制廢。和連才不及其父,西部鮮卑相繼叛去,聯盟瓦解。自雲中郡以東分裂為三部:一為據有雲中、雁門、北地、代郡及太原郡部分的檀石槐後裔步度根集團;一為稱“小種鮮卑”、在高柳以東至上谷郡邊塞等地的軻比能集團;一為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原東部大人素利、彌加為首的集團。

  三國時期魏國初年,軻比能集團由弱轉強,大批漢人歸附,漢人教其制作兵器鎧盾。軻比能集團與魏國結好,先後兼並步度根集團和東部素利、彌加集團,統一漠南,盡收匈奴故地。魏明帝時(227~239),軻比能兩次大敗魏軍,又出兵響應諸葛亮攻魏。青龍三年(235)魏幽州刺史遣刺客暗殺瞭軻比能,鮮卑聯盟再次瓦解。其後,鮮卑各部分佈益廣,從西域東、大漠南北曹魏北部邊郡均有。

  西晉初年,形成三個主要的聚居區:一是東北地區的後期東部鮮卑,即在遼河流域的慕容部,在遼西郡的段部和在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宇文部;二是從大鮮卑山遷至漠南陰山一帶的拓跋部鮮卑聯盟;三是遷至西北地區的鮮卑,主要是以乞伏部為主的隴西鮮卑,以從拓跋部分離出來的禿發部為主的河西鮮卑,以及從慕容部分出,據有青海、甘南等地的吐谷渾等。慕容部首領莫護跋曾從司馬懿伐遼東公孫淵有功,曹魏拜其為率義王。至其孫慕容廆時,於晉太康十年(289)遣使降晉,徙居大棘城(今遼寧義縣西),並逐漸由遊牧轉向農業。段部臣屬於晉,永嘉初(307),晉封其首領務勿塵為遼西公。宇文部首領源出於南匈奴,後為東部鮮卑大人。最初段部勢力較強,三部爭戰不已,後慕容廆註意發展農業生產,安輯流亡,由弱轉強。晉咸康三年(337),廆子皝始自稱燕王,史稱前燕;滅段部,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又東擊高句麗,滅宇文部,將勢力伸入黃河流域。

圖3 虎臺(又名點將臺,鮮卑族首領禿發烏孤修築)

  十六國時期,前燕為前秦苻堅所滅,慕容部鮮卑又先後建立後燕、西燕和南燕等國。東晉太元八年(383)前秦淝水戰敗後,西遷隴西的乞伏部鮮卑建西秦國,河西的禿發部鮮卑建南涼國,而遷於青海、甘南的吐谷渾則早在吐谷渾孫葉延時,征服當地羌、氐諸族,建吐谷渾國。

  拓跋部鮮卑興起於代北,其首領力微曾遣使至曹魏,並周圍諸部,以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為中心。至猗盧時,因助晉擊走白部鮮卑和鐵弗匈奴劉虎,懷帝封之為大單於、代公,晉愍帝加封其為代王。東晉太元元年(376),前秦苻堅攻滅其國。太元十一年,拓跋珪復代國,後改國號為魏(北魏、後魏),逐漸統一整個北方,與南方東晉及南朝對峙,前後統治北方約一個世紀。其間,鮮卑人大多遷入黃河流域,多方吸收漢文化,與漢族進一步融合。到隋唐時,鮮卑作為一個民族實體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