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中國古代演戲的場所。在歷史上有過各種不同的名稱和形態。唐代中國戲劇已具雛形,至宋、金兩代正式形成。各個朝代的演戲場所隨著戲劇藝術的發展而演進。就建築而言,以唐代的戲場、宋代的勾闌、元代的戲臺和清代的戲樓、戲園為其主流。

  戲場 唐代稱演戲場所為戲場,但形制不詳,僅知戲場在寺廟旁。敦煌“淨土變”壁畫上有一築於水池上的表演臺形象(圖1)。臺方形,上鋪花毯,,四周有欄桿。宋代在禦前演雜劇時,皇帝和宮嬪在樓上觀戲,百姓在露臺下觀戲。露臺是枋木壘成的臨時表演臺,有欄桿圍繞,四面觀戲。

圖1 唐代敦煌“凈土變”壁畫中的歌舞場面

  瓦舍勾闌 宋代雜劇在民間的演出場所稱勾闌(又作勾欄、構欄)或瓦舍勾闌,又稱邀棚,是在公共娛樂場所的瓦舍中勾闌內演戲。北宋汴梁、南宋臨安都有多處瓦舍勾闌。勾闌把樂棚、舞臺等綜合起來,三面觀戲,隔出一面充後臺。宋代的一些文獻記載中隻敘述其數量多,規模大,而具體形象則很少描述。勾闌形制一直延續到元、明以至清初。從元初杜善夫散曲《莊傢不識勾闌》中可略知勾闌的臺是有頂的,上面像座鐘樓,觀眾三面圍坐,觀眾席是個木坡。看戲要先付錢,戲園外還張貼著花綠紙榜,寫出劇目和演員等。勾闌是中國營業性劇場的開端。

圖2 山西侯馬金董氏墓戲臺模型

  戲臺 金代稱“舞亭”或“舞廳”,元代稱戲臺。最初戲臺多建於寺觀等宗教建築前的廣場上,用於演戲酬神。金代舞亭今已無存,山西省稷山縣馬村宋、金墓群一二號和侯馬市金大安二年(1210)董氏墓出土有磚雕戲臺模型(圖2)。元代民間大量興建戲臺,山西省境內有數座遺存至今。其中臨汾魏村的牛王廟戲臺建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戲臺,單簷歇山頂,有鬥栱。自明代開始,戲劇表演出現兩軍對峙的武打場面,要求舞臺面積增大,且前後臺要分開。明代寺廟戲臺遺存至今的有山西省太原市晉祠水鏡臺(圖3)和陜西省三原縣的一處單面的小戲臺。清代遺存至今的寺廟戲臺,著名的有廣東省佛山市祖廟戲臺、安徽省亳州市花戲樓、四川省都江堰市二王廟戲臺(圖4)等。清代除寺廟戲臺外,在城市的會館中也建有戲臺。會館戲臺建於庭院內的南側,面向北,觀眾席設在庭院中或正廳和廂房中。有的在庭院上建屋頂,三面設樓座,已同戲園相似。會館戲臺仍有不少保存至今,如北京的陽平會館、天津的廣東會館、山東省聊城市的山陜會館和煙臺市的福建會館等都保存有較好的戲臺。北京清代王府中多有固定的戲臺,如醇親王府、恭王府都有。一般宅邸中沒有固定的戲臺,堂會演戲時臨時搭臺,有供租賃的成套器材,稱為“行臺”。但江南富傢常在園林中建造戲臺,如揚州寄嘯山莊戲臺建在水池之中,利用水面增強音響,夏日觀戲又可納涼。農村的臨時戲臺,清代稱為“草臺”,多搭建在曬場上或靠山近水的空曠地方。江南水鄉的戲臺建在空間開闊、河道交叉的水面上,觀眾從四面八方乘船而來,坐在船上看戲。

圖3 山西太原晉祠戲臺(水鏡臺)

圖4 四川都江堰市二王廟戲臺

  戲樓 清代宮苑中的戲樓是綜合瞭民間戲臺建築的精華發展而成的一種觀演建築,不僅面積大,而且變單層為兩層或三層。戲樓都是坐南朝北,和觀戲的殿堂組成四合院。正殿明間是皇帝的席位,兩廊各間賜王公大臣觀戲。乾隆時期所建的大戲樓有:紫禁城的寧壽宮暢音閣、壽安宮大戲樓、避暑山莊的福壽園清音閣和圓明園的同樂園清音閣等。光緒時建有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圖5)。現在僅存寧壽宮暢音閣和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

  三層大戲樓的臺面,由上至下,分別稱為福臺祿臺壽臺。底層壽臺是主要的表演部位,進深三間,相當於民間戲臺面積的9倍。祿臺的表演部位隻占臺的進深一間面積,福臺更小。這樣向上逐層縮淺臺面,是因視線關系和上面的兩層臺要留出天井的位置。每層臺各有上下場門。壽臺後壁有一層閣樓,稱“仙樓”。仙樓有木扶梯通向壽臺、祿臺,供戲中神仙角色上下場之用。壽臺臺板下為地下室,有水井能起共鳴作用以增強音響。壽臺頂部有三個天井,各井口上均設轆轤架,是用來表演入地升天的神話情節時的機械。演喜慶承應大戲時,三層臺同時演出,構成豐富多彩的空間舞臺效果。舞臺背後的拌戲樓是演員化妝、休息和存放戲箱等的地方。清代宮苑中規模較小的戲樓有紫禁城的重華宮漱芳齋戲樓和頤和園的聽鸝館戲樓,都是兩層的建築。

  戲園 勾闌發展到近世成為戲園。清初,北京的戲園仍與勾闌相似,如《日本唐土名勝圖會》上所畫的廣和查樓,是一座重簷歇山頂的戲臺,臺前空場上有人立著看戲,兩側和後面有看棚,看棚同戲臺互不連接。以後逐漸出現有舞臺、戲房和客座的戲園,舞臺和觀眾席上均有屋頂,而且連接在一起。至清嘉慶時戲園已有樓座,建築漸臻完備。客座中樓下前部稱散座,中部稱池心,樓上稱官座,備有放置茶具的方桌。清代後期北京戲園極多,著名的有太平園、四宜園、廣和查樓、月明樓、方壺軒等。

圖5 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

  戲臺、戲樓建築都是采用木構架、瓦屋頂的傳統建築形式,屋頂以歇山、卷棚為主。裝修考究,大量使用雕飾。枋、柱上掛匾額、楹聯,詞句巧妙。油漆彩畫用色和題材別具一格,烘托出中國戲曲演出時所需要的富麗堂皇而又神秘奇特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