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中國戲曲、戲劇隨著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的發展而興起的改革運動,與清末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同為近代文學界革命的組成部分。戲劇改良包括傳奇雜劇改革、京劇和地方戲改革與“新劇”(早期話劇)創始3個方面。

  傳奇雜劇改革 光緒二十八年(1902),梁啟超創作發表瞭《劫灰夢》、《新羅馬》和《俠情記》3種傳奇,分別取材於庚子事變、義大利革命和加裡波的的事蹟。劇本雖然然都沒有完成,但對改良戲曲創作,利用傳奇、雜劇和亂彈劇本傳播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起瞭首倡作用。此後,他主辦的《新民叢報》、《新小說》又先後發表觀雲(蔣智由)的《中國演劇界》、三愛(陳獨秀)的《論戲曲》等文章,批評傳統戲曲,強調重視戲劇的教育職能和社會地位,對戲曲改良進行理論倡導。光緒三十年(1904),陳去病、汪笑儂等發起的中國第一個專門的戲劇刊物《二十世紀大舞臺》創刊。柳亞子在《發刊詞》中說明創刊目的是提倡“戲曲改良”,鼓動作傢以中國古代反抗民族壓迫的鬥爭史、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史和殖民地國傢淪亡史為題材,創作新戲,旨在宣傳反清、反帝革命。自此,戲劇改良運動迅速展開。

  從1902~1919年,各種報刊,尤其是當時的小說刊物,刊載瞭大量新的傳奇雜劇劇本,並有多種單行本出版,總數達200餘種。這些劇作以反對民族壓迫、宣傳改良和革命為主要內容,作者多“激昂慷慨,血淚交流”,發出扶危救亡的呼喊。演述歷史上民族英雄的,如筱波山人《愛國魂》寫文天祥抗元,洪楝園(洪炳文)的《懸嶴猿》寫張煌言抗清;歌頌當時革命英烈的,如湘靈子的《軒亭冤》寫秋瑾,華偉生的《開國奇冤》寫徐錫麟,勁草詞人(薑繼襄)的《漢江淚》寫武昌起義;描寫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如感惺《斷頭臺》、玉瑟齋主人(麥仲華)的《血海花》都寫法國大革命;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抨擊清政府的,如南荃居士(賀良樸)的《海僑春》、洪楝園的《警黃鐘》;宣傳民主、提倡女權的,有蔣景緘的《俠女魂》、柳亞子的《松陵新女兒》、大雄(高增)的《女中華》、挽瀾(陳伯平)的《同情夢》等。這時期傳奇雜劇作品的題材空前擴大,以近代新思想代替傳統舊主題,表現反帝、反封建的進步要求。藝術方面,比較普遍的特點是人物語言慷慨激昂,雄勁有力,融入許多新詞匯和口語,反映清末文學各界革命的新文風;傳奇的固定體制也被突破。然而,多數作品具有概念化、圖解化的傾向,人物常常是作者思想的傳聲筒,情節缺乏戲劇沖突,藝術成就不高,大多無法上演,成為案頭劇。因此,傳奇雜劇改良停留於劇本文學,未能有力地改變戲曲舞臺演出狀況。

  京劇與地方戲改革 這一時期京劇已經逐漸成熟,取代傳奇而成為舞臺演出的主要戲曲形式。今存12 000多種傳統劇目中,有不少是在這時期基本定型或編創的。其中一些優秀劇目,如《群英會》、《宇宙鋒》、《慶頂珠》(即《打漁殺傢》)、《四進士》、《安天會》、《紅鬃烈馬》、《玉堂春》、《連升店》等,不同程度地表達瞭人民的願望,至今為群眾熟知。但是傳統劇目大都取材於古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和社會生活,不少戲本還滲透著陳舊的封建思想,不能適應當時民主革命的要求,因此戲曲改良也在京劇領域興起。一些進步文學傢,如陳去病、吳梅、周祥駿都曾創作宣傳革命思想、喚起民族精神的京劇戲本。汪笑儂是最早配合社會運動編創戲本的京劇藝人。他改編傳統劇目《哭祖廟》《將相和》、《黨人碑》、《罵王朗》、《受禪臺》、《博浪錐》等,采用借古喻今手法,影射時政。還創作瞭《瓜種蘭因》(又名《波蘭亡國慘史》)、《立憲鏡》、《博覽會》等現實題材新戲,以時裝登場,在當時已有“改良新劇”之稱。梅蘭芳也曾演出反映近代生活的《鄧霞姑》、《一縷麻》。光緒三十四年(1908),潘月樵和夏月珊、夏月潤創建新式劇場上海大舞臺,設有轉臺和佈景、燈光等設備,演出時裝新戲。一時上海競演“改良京戲”形成風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四川成立戲曲改良公會,聘請黃吉安、趙熙等著名文士編撰劇本,大大提高瞭川劇劇本的思想性和文學性。黃吉安(1836~1924)是川劇改良運動中的重要作傢,創作、改編川劇和四川揚琴劇本在百種以上。他有不少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如《鬧齊廷》揭露封建社會黑暗,《金牌詔》、《柴市節》、《林則徐》歌頌古代的和近代反侵略的民族英雄,以及配合禁煙的《斷雙槍》、鼓吹放足的《凌雲步》等,給川劇以重大影響。秦腔改革團體易俗社1911年7月創立於西安,以“組新戲曲社,編新戲曲”以“補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為宗旨。主要編撰人孫仁玉(1872~1934),名瑗,一生寫有177出戲。范凝績(1878~1954),字紫東,編戲60多種。易俗社將戲曲分為歷史、社會、傢庭、科學、詼諧5類,主張戲曲發揮“救正人心”、“開啟民智”的作用。評劇是1910年前後形成的新劇種,創始人成兆才(1874~1929)一生創作、改編、整理劇目102種,代表作《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等至今上演不衰。

  京劇和地方戲改良在劇作思想內容和表演藝術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是,許多改良新戲往往過於追求直捷的教育意義,劇中插入大段脫離情節的演說詞,說教味很濃。1912年後,革命轉入低潮,所謂新戲又變為以“言情”、“機關”吸引觀眾,片面追求情節離奇和形式新異,脫離瞭戲曲改良原來的方向,沒能真正實現革新戲曲的目標。

  話劇的產生 近代話劇的萌芽,主要是受外國文化的影響。19世紀後期,上海西方僑民和教會學校學生已演出歐洲話劇,但都是用外語。20世紀初,聖約翰學院等教會學校學生也受到時代潮流影響,自編揭露官場醜態的時事新劇,用漢語演出。一些新式學堂學生開始仿效這種新的戲劇形式,隨後學生演劇從校內走向社會。1905年汪優遊組織第一個學生業餘劇社文友會,1906年朱雙雲、汪優遊聯合上海各校學生組織開明演劇會,1907年王鐘聲(1880~1911)在上海創辦第一所話劇學校通鑒學校,並在新式劇場公演《黑奴籲天錄》(許嘯天編劇),時稱“新劇”,標志早期話劇的開場。與此同時,留日學生較正規地向國人介紹歐式話劇和日本新派劇,推進瞭中國話劇的產生。影響最大的,是1906年底在東京成立,以李叔同、曾孝谷(1873~1937)、歐陽予倩、陸鏡若等為骨幹的春柳社。春柳社演出的《茶花女》等,已經是較為成形的話劇。第一個完整的創作劇本,是曾孝谷編寫的七幕劇《黑奴籲天錄》,根據美國斯陀夫人原著、林紓翻譯的同名小說改編,充滿瞭反抗民族壓迫的正義情感,與國內民族民主運動相呼應,演出後反響熱烈。辛亥革命前後,新劇運動進入高潮。1910年底,任天知創辦瞭第一個職業新劇團體進化團,演出《東亞風雲》、《共和萬歲》等時事劇,緊密配合革命鬥爭。他們演出的劇目還有《孽海花》、《宦海潮》、《官場現形記》、《恨海》、《秋瑾》、《徐錫麟》等。東京春柳社成員也陸續回國,1912年在上海成立新劇同志會,經常演出的劇目有《傢庭恩怨記》、《不如歸》、《猛回頭》、《社會鐘》、《熱血》等。此後,新民社、民鳴社、開明社、啟民社等職業劇團先後成立。這時期的新劇又稱“文明戲”,演出的劇目甚多,大都根據當時的翻譯小說和創作小說改編。但多數為“幕表戲”,隻靠一份“幕表”(提綱)演出,沒有固定的臺詞劇本,所以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1914年後,天津南開學校、北京清華大學等校學生演劇進一步發展,編劇和表演藝術逐漸成熟,而且培養造就瞭曹禺(南開)、洪深(清華)等一批新劇人才,後來成為現代話劇的奠基人。1918年,南開新劇團上演瞭由留學美國歸來的劇作傢張彭春編劇、導演的《新村正》,通過農民反對外國資本傢和農村封建勢力勾結霸占土地的鬥爭及其失敗,表現瞭反帝反封建的主題,形式上也完全擺脫瞭舊戲的痕跡,被認為是“純粹新劇”,標志早期話劇開始向現代意義的話劇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