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喇嘛寺院,漢名延壽寺。席力圖為創寺喇嘛之名,“召”為蒙古語寺廟音譯。在呼和浩特舊城石頭巷,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擴建完工。清康熙皇帝出征噶爾丹時經此,曾贈以經卷、弓矢、念珠。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寺立紀功碑。佈局採用漢式佛寺院落式,而主建築為藏式,是明清以來呼和浩特著名喇嘛寺之一。1982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席力圖召大經堂外觀

  寺依縱中軸線對稱排列,山門前有牌坊,山門內左右有鐘鼓樓和東西廡殿,正中為菩提殿。殿北分三路建築:中路建主殿大經堂,後為佛樓;東路和西路均前為佛殿,後為活佛和喇嘛住宅;東路前有塔院。全寺佈局與漢族地區一般大型佛寺基本相同。

  最富有蒙古族喇嘛教建築特征的是大經堂。分為柱廊、經堂、大佛殿三部分。柱廊面闊七間,凸出於經堂之前,用曲角方柱、大雀替和平屋簷。上層簷上加銅法輪和雙鹿,左右有平頂簷墻,鑲彩色琉璃。廊後為經堂。面闊、進深各九間,用滿堂柱64根,上承平頂。柱為方形,外包黃地織藍龍毛氈,配以紅色頂棚和青綠色壁畫,與前廊都屬典型西藏風格。經堂中央三間,在平頂以上開側窗,上覆歇山頂,形如天窗。經堂後原接大佛殿,已同後面的九間佛樓一起焚毀。這種滿堂柱、平屋頂、中間有高起采光窗的作法,是內蒙古、甘肅喇嘛教經堂的通用建築手法;上面再加漢式小屋頂,就成為漢藏建築融合的產物。

  塔院內建有白石雕砌的喇嘛塔,高約15米,雕飾華麗,用彩色勾勒紋飾和“六字真言”,傘蓋下加耳形垂飾,在內蒙古地區喇嘛塔中是獨具風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