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詩人。生於安達盧西亞的小鎮莫格爾,卒於波多黎各聖胡安。曾在塞維利亞大學求學。很早就開始詩歌創作。1900年他去馬德裡,出版瞭詩集《紫羅蘭色的靈魂》《白睡蓮》,與友人共同創辦瞭《赫利奧斯》《復興》等的詩歌雜誌。1916年與翻譯傢塞諾維亞·坎普魯比結婚,兩人合譯瞭印度詩人R.泰戈爾的作品。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希梅內斯流亡到波多黎各和古巴。19938年去美國,繼續從事創作和學術活動。1952年遷居波多黎各,在大學任教。1956年“由於他那西班牙語的抒情詩為高尚的情操和藝術的純潔提供瞭一個范例”,獲諾貝爾文學獎。創作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00~1915年,受現代主義影響,主要詩集有《悲哀的詠嘆調》(1903)、《遙遠的花園》(1904)、《牧歌》(1911)等。作品具有較強的音樂性,歌詠的主題多為安達盧西亞的自然景色,詩中經常出現花園、小路、月色和愛情,情調憂鬱而哀傷。詩集《哀歌》(1908)、《有聲的孤獨》(1908),采用復雜而嚴格的亞歷山大詩體形式,顯出雕琢的痕跡。1910年出版的詩集《春天歌謠集》,帶有民歌和謠曲的特色,樸素而有清新感,說明詩的風格在逐漸轉變。1916年起進入第二個時期,擺脫瞭現代主義的影響,形成獨特的風格,自然淳樸,用詞精當,詠景抒懷,渾然一體。重要詩集有《新婚詩人的日記》(1916)、《石頭與天空》(1918)、《一致》(1925)、《美》(1923)、《全季》(1936)等。在詩歌理論方面,他提出“純詩論”,主張創作沒有任何修飾和雕琢的“純粹的詩”,要求擺脫韻律和節奏的束縛,大膽追求直接的表達方式,提倡自由體。他認為詩歌應該通過自然景物抒發個人心靈,引導人們追求永恒的美和理想的境界。他的詩歌創作和詩論對西班牙詩歌的發展作出一定貢獻,對20世紀20年代的著名詩人如加西亞·洛爾卡、阿爾維蒂、豪爾赫·紀廉等人都有影響。希梅內斯還寫有散文和評論。散文詩《普拉特羅和我》(1917)描寫詩人和小毛驢普拉特羅在故鄉莫格爾鎮的生活,富有鄉土氣息,親切感人;散文集《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1942)描寫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一些文學傢和藝術傢的風貌。近年,隨著其妻坎普魯比的一些日記被發現,有人對希梅內斯作品的原創性提出瞭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