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先鋒派詩人。生於佈宜諾賽勒斯。曾先後在英、法兩國上中學,1905年在佈宜諾賽勒斯定居後仍常赴歐洲旅行,受歐洲新美學影響至深。20世紀20年代和博爾赫斯等人創辦鼓吹新的藝術情感的文學期刊《棱鏡》《船頭》《巴丁·菲耶羅》等,是阿根廷馬丁·菲耶羅派作傢的核心人物之一,以畢生精力探索文學新路。第一階段的詩作有《二十首供電車上閱讀的詩》(1922)、、《貼花圖案》(1925)和《稻草人》(1932)。這一階段的作品兼有立體主義及未來主義的影響,筆調幽默、戲謔。第二階段的作品如《無月期》(1937)、《日月的勸導》(1942)、《我們的原野》(1946)等,流露出焦慮、失望、虛無的情緒。1950年前後又轉向超現實主義,創作所謂的“實驗詩歌”,大膽突破詞法和句法規則,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詩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