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綜合檔案館,是集中統一管理西藏自治區歷史檔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西藏自治區所屬機關具有永久保存價值檔案的重要基地。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檔檔案組。1980年12月成立西藏自治區歷史檔案館,館址在佈達拉宮山腳下的原西藏地方政府西印經院內。1990年7月遷至新館,館址在拉薩市西郊,總占地面積30 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2 000多平方米,由歷史檔案樓和聲像檔案樓兩部分組成。

  館藏120多個全宗宗、300餘萬件(卷、冊),包括數十份元代檔案、上萬件(卷、冊)明代檔案、200多萬件(卷、冊)清代檔案;六七十萬件(卷、冊)民國和20世紀50年代的檔案。就數量而言,除瞭漢文檔案之外,高居其他少數民族館藏檔案之首;從文種上看,館藏歷史檔案以藏文為主,另外尚有梵文、八思巴文、漢文、滿文、蒙古文、阿拉伯文、印地文、尼泊爾文、英文、俄文等十餘種文字;從載體和規格上看,主要有紙質檔案,還有縑帛檔案、木質檔案、葉質檔案、金屬質檔案、石質檔案等。字跡多用質地很好的藏墨書寫,經久不變,也有不少用金、銀、銅、朱砂、珊瑚、翡翠、珍珠等粉末調制後書寫於磁青紙面,裝幀富麗典雅,可謂珍本。紙質檔案大小、長短、薄厚不一,既有長366.6米的超長檔案,也有長7~8厘米的微型檔案。縑帛檔案,除瞭書寫重要檔案內容外,還有一部分是繪畫和繡制品,又稱西藏唐卡。木質檔案與古代甲骨文、金文石刻、木牘和竹簡檔案的刻寫方式一樣。工藝精細,形式多樣,規格不一。葉質檔案主要指貝葉經,是用墨書寫於古代多欏樹樹葉上的梵文檔案,是罕見的奇珍。從檔案起止時間上看,自元代始,歷經明朝、清朝、民國直至20世紀50年代,時間橫跨700餘年。從檔案內容上看,包羅萬象,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農牧業、手工業、冶煉、采礦、造紙、建築、驛站、藏醫藏藥、典章制度、風土習俗、文化藝術、交通運輸、通商貿易、茶馬互市、徭役賦稅、封山育林、天文歷算等諸多方面。此外還有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地方政府各機構、寺院、拉章、貴族、谿卡(莊園)廣大的農牧民無論為僧為俗、官方民間與其他民族在數百年間的生產生活的聯系交往中形成的文書檔案、宗教檔案、實物檔案和文獻典籍等。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