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西藏地區的喇嘛教雕塑。7世紀中葉,吐蕃贊普松贊幹佈在妃子尼泊爾公主尺尊和唐文成公主的影響下,引進佛教。佛教與西藏當地的本教經過長期鬥爭與相互吸收,形成喇嘛教,為佛教的一支。西藏的宗教美術,隨喇嘛教的興盛而發展。在西藏眾多的寺廟裏,有極為豐富的塑像和壁畫、軸畫。塑像的題材主要為佛、菩薩、聲聞像,包括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地藏,以及其他顯、密兩宗的佛造像。這些造像大都是按照《造像量度經》的規格塑造的,具有西藏佛教造像的一些特點,如觀音作男身,羅漢漢為十六羅漢,吉祥天女面目兇惡,密宗護法、金剛、天魔等像,皆威猛猙獰,巨口獠牙,頭飾骷髏,火焰四射,手持血供顱骨,足踏裸形男女。究其實義,皆為菩薩護法示現威猛之象,鎮魔克敵,行“無畏施”,用以驅邪向善,化導群迷,使信徒心目中產生依賴、庇佑和安全之感。這些具有象征主義色彩的造型表現瞭喇嘛教的原始、野性、獷悍、粗放的特點,同時,也反映出瞭塑造者豐富的想象力。

圖1 六面閻羅王塑像(吐蕃時期)

圖2 紮什倫佈寺強巴佛殿內一世達賴喇嘛主持塑造的文殊佛塑像

  在藏文大藏經《丹珠藏》中,有所謂三經一疏的“工巧之明”,它們是傳統佛教塑像和繪畫的依據和儀規。這些經典從宣傳宗教的目的出發,對佛教中制作人體比例等方面作出嚴格規定,然而藏族藝術工匠在創作過程中並未完全受其限制,而是力圖將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藝術個性融入作品之中,使某些佛像具有地方特點和人間情趣。歷輩高僧的塑像,多著重表現其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特征,個性鮮明,作者將他們人間化而不是神化。

  西藏佛教雕塑工匠的技藝世代相傳,著名的塑手受到社會的尊重和優待。有些上層的喇嘛也精通雕塑、繪畫技藝,親自參加塑造佛像的活動,如蓮花生大師、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及其弟子克珠傑都擅長雕塑,達賴一世根敦珠巴塑造瞭日喀則紮什倫佈寺錯欽殿的觀音、文殊菩薩立像。參加西藏佛教雕塑創作的還有很多漢族的和來自尼泊爾、印度的雕塑匠師。

  西藏的佛教雕塑以銅鑄和泥塑材料為主,銅像以失蠟法鑄造,外表鍍金或貼金,有的並施加彩繪和飾以綠松石、天青石、珊瑚、珍珠等材料,最尊貴的神像以8種合金制作。西藏地區最大的銅鑄佛像為日喀則紮什倫佈寺的強巴佛,總高26.2米,造於近代,作者為索南塔傑。一些密宗的雙身塑像和四臂觀音、十二面觀音等,結構復雜,構思精巧,表現瞭很高的鑄造技藝。泥塑佛像面目手足光潤柔和,妝鑾多用鮮艷、對比強烈的色彩,大量用金,造成金碧輝煌的效果。西藏佛教雕塑在其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印度、尼泊爾和內地漢族等宗教藝術的影響,經過融匯,形成具有鮮明地區特色的藝術風格。

  早期的西藏佛教雕塑作品有一些還保存在拉薩大昭寺。大昭寺相傳建於7世紀松贊幹佈贊普在位期間,為漢藏文化交流的見證,中經多次復修、改建,面目全非,其中可以確認為原來的雕塑作品的有大門木框雕花、柱頭花紋,有飛天、人物、飛禽和葉蔓花衍等浮雕彩畫;大殿西南回廊下的山羊頭石雕,皆古樸、粗放,隱然仍存唐風。大殿正中供奉的釋迦牟尼十六歲身量銅像,和眉善目,寧靜安詳,給人以精神上的安撫,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頂禮膜拜,為10世紀的作品。

圖3 紮什倫佈寺強巴佛

  阿裡地區建立於11~17世紀的古格王國白廟、紅廟遺跡,尚保存有天王、菩薩等泥塑像,菩薩裸上身,形體修長,形象娟好。古格王國城墻內外還有很多刻有松贊幹佈、赤松德贊、赤祖德贊三位傑出的法王像和嘛呢咒等內容的卵石。這些刻石原先是整齊地嵌於城墻上部兩面的。此類作品也多見於西藏其他地區。

圖4 佈達拉宮法王洞內尼泊爾尺尊公主塑像

  肖像性作品最為著名的為拉薩佈達拉宮的松贊幹佈、文成公主、尺尊公主,以及當時的重臣祿東贊、通米桑佈紮的泥塑像。松贊幹佈形象英勇豪邁,公主像則美麗端莊,相傳都是7世紀末的作品。大昭寺內的松贊幹佈像和兩公主像則是13~14世紀的作品,也很有藝術個性。

圖5 阿裡地區出土的“擦擦”——四臂觀音塑像

  具體人物的塑像,在藏區所在皆有。最著名的有:薩迦寺(1073年建)內的薩迦班智達·貢噶堅彥塑像和大元帝師、薩迦五祖八思巴的塑像,莊重肅穆,骨格清奇,近於寫實。夏魯寺(1087年始建)內夏魯派的創始者佈頓大師塑像,是最受學術界重視的作品。立於聶塘卓瑪拉康的阿底夏大師塑像更富於傳奇色彩,據傳匠師塑完之後,請阿底峽本人過目,大師笑而頷之,以指摁其額,說“像我,像我”。像上遂留有指印。以後此像俗稱為“阿紮瑪”,意為“像我”。可知當時一些肖像雕塑的作者已具有相當熟練的寫實技巧。

  西藏佛教雕塑中石雕很少,已知的有查拉路甫石窟,位於拉薩藥王山東面半山腰處,共有造像71尊,約開鑿於7世紀中期,後陸續增添。其中造像題材除佛、菩薩、弟子、聲聞、金剛力士等外,還有松贊幹佈、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及祿東贊、通米桑佈紮、蓮花生、索爾回、喜饒紮巴等。菩薩造像均袒裸上身,下著緊身的長、短裙,軀體轉折作S形,臀部突起,動作姿態優美,近於印度健陀羅藝術造像的特點。在桑鳶寺(779年建)內有漢白玉石像,造型古樸,厚重有力。

  除寺廟中主要的佛、祖師像以外,在西藏人民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中還有形式多樣、數量繁多的雕塑品。如用作護身符或置放於靈塔中的徽形模印浮雕佛像“察察”,是以摻加瞭奶油、青稞、灰土等物的泥土模制的,這些小型佛像造型異常精美,具有微雕藝術的特色。在宗教祭儀的舞蹈中使用的以紙、木、金屬材料制造的鬼、神、動物形象面具,具有粗獷、野性的魅力和原始的、巫術的文化氣息。佛經木板護封上的浮雕,多刻有眾多的佛像和各種裝飾花紋,雕刻嚴謹精工,很有藝術價值。以酥油制作的各種供佛用的塑像、飾物,五彩繽紛,為藏族地區獨特的、具有民間藝術特點的宗教藝術樣式。

  西藏地區還有一些非宗教性雕刻,以山南瓊結藏王墓前的一對石獅為代表。石獅連座高1.55米,張口揚首,前腿直立,後腿蹲踞,胸部豐滿,背、臀部雄健,其顢頇自得,藐視群倫的形象,顯得古拙、粗放、深刻而有意蘊。石獅為7~9世紀時期遺物,它形象地體現出吐蕃王朝時期向上奮發的進取精神,其藝術構思也是不求形似,而重神韻,與漢唐以來漢族地方的雕塑作品表現出相似的藝術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