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於1999年作出的,在未來數十年間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科學教育和生態發展實施大力開發的戰略決策及其總體部署與行動綱領。

  西部開發範圍 中國政府經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準、地理區位和民族地區發展等因素,確定西部開發範圍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上述地區又稱西部地區)。其他地區的民族自治州(包括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邊),在實際工作中比照有關政策措施予以照顧。

  中國西部地區土地面積為68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陸地面積的71.4%;1999年底總人口為3.58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28.46%;同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5 381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8.7%,與1979年占18.9%基本相同,還略有下降。

  戰略提出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50多年中,先後3次采取過大的舉措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第1次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即將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列為國傢“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的一批項目安置在西部,其中在陜西、甘肅和川渝地區安置瞭51個項目,此舉奠定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第2次是自60年代中後期始一直延續到70年代中期的三線建設,投資重點放在四川、貴州、陜西等地區,由此促進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發展。第3次是1999年底正式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至2007年底已歷經8年時間。

  由於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和政策體制等原因的影響,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存在較大差距。這主要表現在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等方面。據統計,1999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 546元,而西部地區除新疆為6 653元略高於全國平均數外,其餘各省、區、市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最低的貴州省僅為2 463元,隻及全國平均水平的37.63%。中國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西部地區。總體上講,這裡存在著基礎設施落後,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生態環境惡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科教發展相對滯後,自身資金積累有限,觀念與體制障礙較嚴重等問題,因而實施西部大開發刻不容緩。

  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大開發也具備諸多有利條件:①資源豐富。這裡蘊藏著豐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氣、煤炭、稀土、鉀磷、有色金屬等能源礦產資源;光熱條件較好;生物資源多樣;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具有市場潛力大、勞動力成本低、有利於發展周邊經濟合作的優勢。②擁有龐大的存量資產和可觀的科技人才資源等。③從國力來講,隨著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國傢有能力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大開發的支持力度。④東部、中部地區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有條件支持和幫助西部地區。

  1988年9月,鄧小平提出瞭“兩個大局”的構想:一個大局是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發展起來,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沿海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要拿出更多的力量來幫助中部、西部地區加快發展,隻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各地區的共同繁榮和富裕。

  西部開發意義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貫徹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構想,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增強民族團結,保障邊疆安全和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是調整地區經濟結構,發揮各地優勢,促進生產力合理佈局,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水平的迫切要求;是擴大國內需求,開拓市場空間,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社會、國防、建設生態屏障的意義。

2004年12月1日,克拉2氣田作業區工程技術人員為西氣東輸氣源井放噴

  主要內容 1999年11月15~17日,在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此,國務院批準成立瞭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統籌主持西部地區開發工作。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兼任組長、副總理溫傢寶兼任副組長。成員包括國傢發展計劃委員會等17個部委的主任、部級領導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國傢計委主任曾培炎兼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2000年1月19~22日,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瞭西部地區開發會議,部署實施方案,由此標志著這一跨世紀工程的正式啟動。

  2000年3月15日,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通過的《200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提出瞭當年西部大開發需重點做好的4件大事,即抓緊制定西部大開發的總體規劃;研究有關政策;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同年10月,國務院制定和發佈瞭《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幹政策措施的通知》。2001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又轉發瞭西部開發辦《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幹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的通知》。同年,國務院批復瞭《“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2002年國務院印發瞭《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幹意見》,頒佈瞭《退耕還林條例》等。

  2002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有關西部開發的總體規劃正式公佈實施。總體規劃提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實施西部大開發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科技教育,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戰略目標是:力爭用5~10年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開局;到21世紀中葉,要將西部地區建設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西部。重點區域是: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黃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幹線,發揮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實行重點開發,促進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長江上遊經濟帶、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的形成,帶動周圍地區和農村發展。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和人口合理轉移,繁榮城鎮經濟,因地制宜地發展大中小城市,加快小城鎮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

  政策措施 國務院關於西部大開發的若幹政策及其實施意見,主要適用於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10年(2001~2010)。共包括4個方面的政策:①增加資金投入的政策。包括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優先安排建設項目;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貸支持等。②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包括大力改善投資的軟環境;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實行合理使用土地和礦產資源的優惠政策;運用價格和收費機制進行宏觀調節等。③擴大對外對內開放政策。包括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的領域;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的渠道;大力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推進地區協作與對口支援。④吸引人才和發展科技教育的政策。包括吸引和用好人才;發揮科技的主導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加強文化衛生建設。國土資源、財經等部門據此還制定瞭相關的政策細則或實施意見。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以來,為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傢又陸續編制和頒發瞭一些新的規劃和政策。如2004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幹意見》,2007年國務院批復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等。特別是2005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的要求出發,提出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開發,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等任務。並要求在全國發展總體佈局的基礎上,包括西部地區在內,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

  成效評價 實施西部大開發8年來,取得的明顯成效是:①國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西部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2000~2007年,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累計安排西部地區7 300多億元,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累計安排14 190億元,金融機構對西部地區各項貸款餘額超過1萬億元。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53萬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4.73萬億元,年均增速逐年加快,與全國同口徑增速的差距在縮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2000年的5 490元、1 690元增加到2006年的9 545元、2 576元。②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與建設顯著加強,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並開始發揮效益。8年來,西部地區凈增公路裡程87萬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裡程凈增約11 470千米);新增鐵路運營裡程約8 000千米;新增發電量4 267億千瓦·時(2000~2006);新增民航運輸機場30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等重大工程相繼建成並逐步發揮效益。2000~2007年,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3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2.5億畝,中央共投入資金135億元。在生態環境惡劣地區,共安排易地搬遷人口約170萬人。2000~2006年,西部地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1 600萬公頃,實施生態自然修復面積2 800萬公頃。此外,實施瞭三峽庫區、滇池等西部大江大河流域和湖泊的水污染防治等工程,塔裡木河綜合治理、黑河流域治理等工程效果明顯。③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力度加大,人民群眾生活條件初步改善。④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對外開放和東西互動深入推進。⑤有效地拉動瞭國內需求,促進瞭全國區域經濟走向協調發展等。

  2007年1月,經國務院批復,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印發瞭《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這是“十一五”期間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指導性文件。這一文件的實施,將使西部大開發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