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作曲傢。生於芬蘭中南部小市鎮海門林納,卒於耶爾文佩。9歲開始學習鋼琴,15歲學習小提琴。1885年入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並同時入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音樂理論,不久完全轉向音樂專業。1889年,以兩部頗受好評的室內樂《A大調弦樂三重奏》和《a小調絃樂四重奏》,結束瞭在音樂學院的學習並獲得獎學金去柏林深造。1890年秋,回到芬蘭,短暫停留後,又去維也納進修,受教於R.富克斯和K.戈德馬克。1891年回國後不久,受聘在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任教,同時從事創作。他他的創作成就,逐漸受到國內輿論的重視。20世紀初辭去教學工作專心創作,並應邀去美國、英國等國進行教學和演出活動。

  最初主要寫作室內樂,但他真正的才能和興趣在管弦樂方面。其管弦樂作品,多取材於民族史詩或民間傳說。以芬蘭民間史詩《卡勒瓦拉》為題材進行創作的有交響詩《庫萊爾沃》(1892)、傳奇曲《勒明基寧組曲》(1896)、交響幻想曲《波約拉的女兒》(1906)等。其中《庫萊爾沃》是西貝柳斯第一部成名之作。傳奇曲《勒明基寧組曲》包括4個部分,以《圖奧內拉的天鵝》最為突出。這些音樂作品,從題材內容到音樂風格,都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西貝柳斯是在芬蘭人民反對沙皇俄國入侵,民族意識高漲的背景下創作的,雖其作品沒有直接的政治意義,但卻鼓舞瞭芬蘭民族意識的覺醒。1899年,西貝柳斯在一年內完成瞭幾部富於愛國熱情並給芬蘭人民以鼓舞的作品。如童聲與男聲合唱《雅典人之歌》、樂隊組曲《歷史場景》和第一部音詩《芬蘭頌》等。其中,《芬蘭頌》把芬蘭人民的民族苦難、戰鬥意志和必勝信念熔於一爐,被認為是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征。

西貝柳斯紀念碑

  西貝柳斯在創作上最重要的成就是他的7部交響曲,這7部交響曲均為非標題性作品,代表瞭他在創作道路進程中哲學思想和美學觀點的變化。《第一交響曲》(1899)是按古典傳統方式寫成,具有史詩般的氣勢。《第二交響曲》(1902),標志著一種新風格的開始。全曲從憂鬱神秘的氣氛和煩躁不安的激情,達到宏偉莊嚴的凱旋結局,具有從苦難經過鬥爭走向光明的哲理性。《第三交響曲》(1907)隻有3個樂章,是一部明朗、抒情的交響曲,充滿瞭光明和歡樂。《第四交響曲》(1911)氣氛晦暗,富於冥想性,是一部獨特的表現內心世界的作品。《第五交響曲》(1915)是一部歡快、嘹亮而莊嚴的作品。作者寫此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盡管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瞭災難,但西貝柳斯在這部交響曲中卻對人類的前途充滿瞭信心。《第六交響曲》(1923)表現出很強的克制。《第七交響曲》(1924)隻有一個樂章,它以較為親切溫柔的音樂語言,表達瞭生命的歡樂。西貝柳斯的交響樂創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內在的力量和嚴謹的構思而獨具一格。此外,他唯一的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1903)也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他的最後一部重要作品,是1926年寫的交響詩《塔皮奧拉》。1929年以後,他旺盛的創作活動令人不解地中斷瞭。從這時到去世的近30年時間,基本上沒有再創作什麼重要作品。

  西貝柳斯是繼E.H.格裡格之後,北歐樂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藝術上的成就,受到芬蘭人民的極大崇敬。從1950年起,在赫爾辛基每年舉行一次“西貝柳斯音樂節”。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也以西貝柳斯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