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自然界生物的生物學週期現象和氣候的季節性變化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氣象學和生物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生物和農作物同在大自然中生長,有的還有一定的親緣關係,這對研究物候為農業生產服務有特殊意義。如華北地區用“棗芽發,種棉花”指導農時耕作,既準確,又方便。

  中國最早的物候記載,見於西元前1000年前的《詩經·豳風·七月》。後來,《夏小正》、《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和《禮記·月令》等已按月記載物候。而《逸周書·時時訓解》更把全年分為72候成為完整的全年的物候歷。中國現代物候學的奠基者是竺可楨,他在1934年第一次組織瞭物候觀測網,這是中國現代物候觀測的開端。1962年他又領導組建瞭全國規模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他著有專著《物候學》。

  物候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①研究生態環境(主要是氣象條件)對各種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這是物候學的基礎,又稱物候生態學。②研究物候現象的順序性。因為沒有特殊情況,一個地區各種物候每年出現的時間雖可不同,但先後順序不會改變。例如北京地區部分物候現象的順序是,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杏樹始花,紫丁香始花,柳絮飛,洋槐盛花,佈谷鳥初鳴等。這也是建立自然歷即物候歷的基礎。③研究物候現象的空間分佈規律性,即物候地理學。如著名的霍普金斯定律說,在北美溫帶地區,每向北1個緯度,或向東5個經度,或海拔升高400英尺(約合122米),春季和初夏的植物物候期推遲4天。中國東部平原地區也有類似規律,如緯度每向北1°,垂柳、榆樹、毛桃、紫荊的始花期約延遲2~3天。④編制自然歷,再參照天氣預報,可以用物候預告農時等為農業生產服務。由於物候現象的順序性規律,1~2個月內的預報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

  物候預報和物候學研究,需要符合條件的物候觀測資料。要求建立相應的物候觀測網,觀測地點要有代表性。為瞭比較大范圍地區內氣候和物候的差異,需要共同選定觀測的目標物(動植物、農作物和水文氣象現象),植物物候觀測還要求固定植株。為瞭避免觀測人員的主觀性,觀測人員也要固定,不能輪流值班。觀測人員應嚴格遵守《中國物候觀測方法》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