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蹈藝術傢、理論傢、教育傢。生於江蘇太倉,卒於北京。原名吳錦榮。青年時代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積極參加民主救國活動。1929~1936年,他3次東渡日本,向高田雅夫夫婦與江田隆哉夫婦學習現代舞蹈。1932年在上海創辦曉邦舞蹈學校。1935年創辦曉邦舞蹈研究所。1935、1937年兩次舉辦個人舞蹈作品發表會。1937年離開上海,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其間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遊擊隊之歌》等舞蹈作品在民民眾中產生強烈共鳴。1938~1945年,在廣東、上海、桂林、重慶等地開展新舞蹈活動,創辦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舞蹈系,這是中國第一所專業舞蹈教育機構。其間創作有《思凡》、《饑火》、《罌粟花》、《虎爺》、《寶塔牌坊》等舞劇作品。1945年6月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教授舞蹈,此後輾轉解放區各地開展新舞蹈活動,並創作瞭《進軍舞》。1951年,主持中央戲劇學院舞蹈運動幹部訓練班。1954年任中國舞蹈研究會主席,領導中國舞蹈史的研究。1957年建立天馬舞蹈藝術工作室,從中國古代音樂的旋律與節奏中探索舞蹈藝術表現的規律。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1979年當選為中國舞蹈傢協會主席。1982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同年開辦中國舞蹈首屆碩士研究生教育。主要著作有《舞蹈藝術概論》、《舞蹈新論》、《舞論》、《我的舞蹈藝術生涯》等。吳曉邦為中國現代舞蹈開辟瞭新舞蹈之路,為中國舞蹈的教育、理論研究作出貢獻。曾任全國政協二、三、五、六屆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舞蹈傢協會主席、名譽主席。被譽為“中國現代舞蹈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