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化學傢及營養學傢。字陶民。生於福建福州,卒於美國麻塞諸塞州的波士頓城。終生保持中國國籍。1919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8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1949年前被聘為美國亞拉巴馬等大學客座教授。

  吳憲一生發表論文163篇,其中有關血液及體液分析的27篇,氣體、電解質平衡、儀器設備及蛋白質變性的43篇,營養、免疫及氨基酸代謝的74篇,其他方面的19篇;並出版瞭《營養概論》(1929年初版,1935年已增訂至5版)及《物理生物化學原理》(1934年英文版)兩部著作。根據他於1919年提出的“血液系統分析法”,能制備出無蛋白質的血液,使血液中重要成分,如氨基酸、肌酸、肌酸酐、尿素、非蛋白氮以及血糖、乳酸等得以測定出來。1929年在波士頓召開的第13屆國際生理學會上他提出蛋白質變性學說:認為天然蛋白質分子不是一長的直鏈而是一緊密的結構;這種結構是借肽鍵之外的其他鍵,將肽鏈的不同部分連接而形成的,所以容易被物理及化學的力所破壞,即從有規則的折疊排列形式變成不規則及松散的形式。這個學說對於研究蛋白質大分子的高級結構有重要價值。1927年他開始研究中國人的營養問題,著重闡明瞭素膳與葷膳的優缺點,並於1938年制定瞭《中國民眾最低限度之營養需要》標準。他在臨床化學、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以及營養學等領域都有許多創見和論述。他的血液系統分析法至今一直在臨床診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吳憲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營養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及熱能需要量委員會委員;曾被選為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及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