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傢、民族學傢。生於江蘇江陰,卒於北京。1916年考入北京清華學堂。1923年赴美國留學,192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29年2月回國,任北京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35年任系主任。1939年創建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並任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同年建立燕京大學和雲南大學合作的實地調查工作站。1940年到重慶,在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室任參事,負責研究邊疆的民族、宗教和教育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全國政協委員。自1953年起,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授、研究部“國內少數民族情況”教研室主任和歷史系“民族志”教研室主任。1979年後被聘為中國社會學會、中國民族學會和中國人類學會顧問。

  主要論著有《見於英國輿論與行動中的中國鴉片問題》(博士論文)、《現代法國社會學》、《德國系統社會學派》、《功能派社會人類學的由來與現狀》、《現代社區研究的意義和功用》、《西方社區研究的近今趨勢》、《中國社區研究的西洋影響與國內近況》、《社區的意義與社區研究的近今趨勢》、《社會制度的性質與范圍》、《社會學與現代化》、《英國功能學派人類學今昔》、《戰後西方民族學的變遷》、《新進化論》等。

  吳文藻主張社會學的中國化,並努力倡導社區研究。提倡用同一區位的或文化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各種地域不同的社區。主張應把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與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結合起來,對中國進行社區研究,並認為這種做法與中國國情最吻合。他所倡導的社區研究實際上是社會學中國化的一項重要工作。他主編的《社會學叢刊》,既“介紹健全的理論和方法”,也“提供正確的實地調查報告”,是“社會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他為中國社會學和民族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作出瞭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