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傢。原名吳寶震。字小允,號繭人,後改為趼人,自號我佛山人。廣東南海佛山鎮(今佛山市)人。生於北京,卒於上海。祖父官工部員外郎,父隨侍任所,故他生於北京。兩歲時隨父返鄉。光緒八年(1882),父亡於浙江巡檢任所,傢境遂困窘。次年赴上海謀生,在江南製造軍械局任書記。其間開始為報刊撰文。光緒二十三年(1897)起,先後主《字林滬報》副刊及《采風報》、《奇新報》、《寓言報》筆政。二十八年,應聘赴湖北編《漢口日報》。次年回上海,開始始創作小說,投寄梁啟超創辦的《新小說》雜志發表,並一度赴日本。三十一年春,再至漢口,任美國人所辦英文《楚報》中文版編輯。夏間,反美華工禁約運動興起,他激於愛國義憤,辭職回滬。光緒三十二年秋起,任《月月小說》總撰述,後並主持兩廣同鄉會所屬廣志小學校。

  吳沃堯耿介自立,憤世嫉俗,有“救世”之志。他不滿意清末政治的腐敗,社會風氣的墮落,帝國主義的侵略,尤其憎惡懼洋媚外思想。他主張要開化,要進步,要維新,力求借小說以“改良社會”,“佐群治之進化”,挽救“道德淪亡”的澆風(《〈月月小說〉序》)。但他把社會“岌岌可危”的原因歸結為道德淪喪,主張“恢復舊道德”(《自由結婚評語》),反對革命。由於對現實的失望,他的小說往往帶有悲觀感傷色彩。

  吳沃堯著長、短篇小說約30餘種,大部分屬於譴責小說,當時稱“社會小說”。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九命奇冤》揭露官場黑暗和人情險詐。作品結構較緊湊,並吸收西方偵探小說的倒敘等手法,故事情節曲折動人。《糊塗世界》譏諷官僚昏聵,《發財秘訣》揭露買辦賣國以發財,《瞎騙奇聞》寫迷信算命的危害。後期作品《上海遊驂錄》則較多反映瞭他的思想局限,宣傳“斷斷乎不能講革命”,變成議論文字。他著意提倡歷史小說,以借古鑒今,激發民族意識。《痛史》演述南宋亡國歷史,痛斥權奸賈似道和投降派,歌頌文天祥抗敵以及謝枋得組織“攮夷會”等,寄寓反帝救國之意。《恨海》、《劫餘灰》、《情變》3部寫情小說都描寫瞭社會動亂、世道惡劣造成的愛情悲劇。影響較大的《恨海》情節悲慘動人,描寫人物感情心理尤細膩真切。曾被改編為戲劇、電影。《新石頭記》則借《紅樓夢》人物演述新故事,開創瞭清末特有的“翻新小說”。寫賈寶玉再次入世,在上海見到許多西洋新事物,到北京遇上庚子事變,反映當時現實;最後寫寶玉來到“文明境界”,描繪“飛車”上天、“飛艇”潛海等奇妙現象,展現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具科幻性質。其所作短篇12篇,多是諷刺清政府預備立憲騙局和官僚醜態的,如《立憲萬歲》、《光緒萬年》和《平步青雲》等。《查功課》在形式上有所創新,通篇全用對話,這種寫法在古代小說中從未有過。

  吳沃堯在變革小說題材、類型、體裁和寫作手法等方面,作瞭多方面的探索,在晚清小說界影響甚大,在近代小說演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小說外,他還撰有笑話、寓言小品《新笑林廣記》、《新笑史》、《俏皮話》和《滑稽談》,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抒發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嘲諷鬼蜮世界的醜類。其他作品還有詩集《趼廛詩刪剩》,筆記《趼廛剩墨》、《趼廛筆記》、《中國偵探案》,戲曲《曾四芳傳奇》和“時事新劇”《鄔烈士殉路》。全部作品合編為《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