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真臘王國興盛時期的王朝。因其王都建於今暹粒省吳哥地區,故名。西元802年,被擄至爪哇當人質的王子回國後,開展複國活動,驅逐爪哇佔領者,統一水、陸真臘,稱闍耶跋摩二世(802~869年在位),創立吳哥王朝。其都城建於吳哥東北古侖山,或稱“荔枝山”的摩訶因陀羅跋伐多城。890年,耶輸跋摩一世建造新都耶輸陀羅補羅,是為吳哥王城建城之始。11世紀,吳哥出現被稱為“偉大國王”的蘇利耶跋摩一世(1002~10550年在位)。他皈依大乘佛教,興建和重修“空中宮殿”等著名廟宇。12世紀上半葉蘇利耶跋摩二世統治時期(1113~1150),國勢興盛,真臘成為中南半島的強大國傢。位於吳哥古城南門外的吳哥寺的建築工程,此時取得重大進展。1150年後,因國內動亂王國一度衰落。1177年,占婆(見占城)入侵,攻陷吳哥王城。阇耶跋摩七世(1181~1225年在位)擊敗占婆軍,重建吳哥城。他在穩定國內後,向外征戰。王國版圖除本土外,東至占婆,北至老撾,西至馬來半島北部地區,成為幅員遼闊的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吳哥通王城和著名的巴戎寺就是這時營造的。

吳哥寺浮雕

  吳哥王朝是柬埔寨歷史上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傢,統治者信奉婆羅門教濕婆信仰和佛教,並通過提婆羅阇崇拜的宗教形式,宣揚“王權神授”和“神王合一”,國王成為神的化身,獨攬大權。國王之下,設丞相、將帥、司天等官職,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等級森嚴的統治制度。實行土地國有,即王有制,農村仍保留村社制,農民和奴婢向國王和各級官吏繳納實物租稅或服徭役。蓄奴現象普遍。吳哥及附近地區興建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以水稻為主的農業發達,手工業和商業亦頗繁榮。歷代國王修建的吳哥古跡群,以其雄偉優美的建築藝術聞名於世,代表柬埔寨古代文化的精神,為世界古代文化奇跡之一。連年征戰、大規模的寺塔修建和統治階級的奢侈浪費,耗盡資源與人力,社會經濟惡化。13世紀初葉,西部泰人勢力興起,吳哥王朝面臨嚴重挑戰。14世紀,尤其是到15世紀,連遭暹羅的進攻,王城數度被洗劫,領土縮小,日趨衰落。1432年,國王蓬黑阿·亞特被迫放棄吳哥,遷都至湄公河東岸的斯雷山托(即巴山)。1434年,因洪水泛濫再遷都至湄公河與洞裡薩湖交會處紮多木(柬語義為四岔口),即今金邊。吳哥王朝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