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作傢。生於倫敦的文學世傢,卒於英格蘭薩塞克斯羅德梅爾附近。父親L.斯蒂芬是《國傢名人傳記大辭典》和《康希爾雜誌》的編者,寫過許多評論、傳記和哲學文章。她自幼深受環境和父親的薰陶,熟悉生活優裕又富有文化教養的名流和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也深深影響瞭她的精神世界,成為她所撰寫的作品的主要內容。由於健康關係,她從未上過正規的學校,但她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而且相當高深。她閱讀瞭父親極為豐富的藏書。英國西南靠海的康沃爾郡(有她父親的產產業)和倫敦是她最熟悉的兩地;而倫敦和海濱最使她依戀,常在她的作品中出現。她於1905年開始寫書評。1904年父親逝世後,她和兄弟姊妹在倫敦佈盧姆斯伯裡的住宅成為文學中心,座上客有傳記作傢L.斯特雷奇、小說傢E.M.福斯特、小說傢H.詹姆斯、詩人T.S.艾略特,較晚還有小說傢C.伊舍伍德等人。

  1912年同L.吳爾夫結婚,1917年夫妻共同創立霍加斯出版社。她也是女權運動者,竭力為婦女爭取選舉權、教育權、自己單獨有一間房間的權利等,這些在她的小說《奧爾蘭多》(1928)以及許多書評和散文如《一間自己的房間》(1929)和《三個基尼》(1938)中都有反映。她關心的是有才能的女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英國後,她情緒不安,住所也遭到轟炸。1941年在離傢不遠的烏斯河投水自盡。

  她是富有特色的評論傢。她的評論的特點不是分析、評判,而是寫她對作傢、作品的感受和印象。她的主要評論文章收在名為《普通讀者》的文集中。“普通讀者”一語出自英國18世紀著名作傢S.約翰遜,他認為“普通讀者”最少成見,最能公正評價作品。她評論散文、小說、詩歌、理論,涉獵廣泛;她十分景慕俄國作傢L.N.托爾斯泰、F.M.陀思妥耶夫斯基、A.P.契訶夫、I.S.屠格涅夫等。她貶低自然主義,推崇現實主義,重視深刻理解生活和性格。她見解新穎,多有啟發,文章委婉多姿,為評論傢和讀者所稱道。

  她的主要成就是小說,著重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受。她也描寫外界活動,但更加強調“意識流”,認為許多自然主義的外部描繪是多餘的、非本質的。細致的心理描寫和所謂“意識流”的創作方法,曾風靡一時,J.喬伊斯和M.普魯斯特都用這種方法取得瞭重大成就。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說《墻上的記號》(1917)即已使用“意識流”的技巧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早期小說《雅各的房間》(1921)更加有意識地使用“意識流”。此後作者拋棄過去傳統的多註意行動的描寫方法,強烈的抒情的詩歌風格是她作品的又一個重要特點。她的最佳作品是《黛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和《幕與幕之間》(1941)。此外還有《遠航》(1920)、《夜與日》(1919,但作於《遠航》之後)、《奧爾蘭多》(一個朋友的傳記)、《年月》(1937)和一些短篇小說。《黛洛維夫人》寫女主人公在倫敦一天的生活,她的內心活動和行動是小說的中心。《到燈塔去》描寫拉姆齊教授一傢和幾個親密的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於蘇格蘭西北沿海某島度假的一段生活,拉姆齊夫婦多少有一些作者的父母的影子。作品的深度在於深入表現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的活動。《海浪》寫6個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他們共同關註的第7人。小說每章前面都有一段海景的描寫,體裁是散文詩,寫日出至日落,影射著作品中人物從童稚到暮年。這部小說幾乎完全排斥外部活動的描寫,突出強調人物內心的生活。《幕與幕之間》寫某村一年一度的化裝慶祝會上一天內的活動。幕與幕之間是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黛洛維夫人》英文版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