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畫傢。後改名吳道玄,時人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貧。早年為民間畫工,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神龍年間(705~707)事逍遙公韋嗣立,為小吏。景龍年間(707~710)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堅辭而去,浪跡東都洛陽。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後專工畫,並在寺觀從事壁畫製作。開元年間(713~741)被唐玄宗召入禁中為宮廷作畫,先後任供奉、內教博士,官至甯王友。他奉詔繪製瞭一些歷史畫畫或政治性肖像畫(如《金橋圖》),同時常在長安、洛陽作壁畫,名聲廣播。天寶年間(742~755)曾奉詔遊蜀,歸來在大同殿畫出嘉陵江三百餘裡旖旎風光。玄宗令在大同殿壁上描繪,吳一日之內畫成“嘉陵江三百餘裡山水”。玄宗贊:“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乾元元年(758)後,事跡不詳。吳道子活躍於盛唐,當時中外文化交流、各藝術門類的溝通,為他的藝術成就奠定瞭基礎。他喜與文人名流交往,又遊歷各地,在繪畫上遠師張僧繇,近法張孝師。早年作畫行筆流麗纖細,繼承六朝風范;中年後筆跡磊落逸勢,高度成熟。他兼擅人物、釋道、神鬼、山水、鳥獸、草木、臺殿等各類題材,尤以人物、釋道見長。他在長安、洛陽兩京寺觀所作壁畫達300餘處,變相人物奇蹤異狀,竟無雷同。《東觀餘論》記吳道子畫《地獄變相》說:“視今寺剎所圖,殊不同,瞭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旁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栗。”

《送子天王圖》局部

  吳道子在藝術上富有創造精神,一說山水畫之變由他開始。他用狀如蘭葉或蓴菜條的筆法表現衣褶,圓轉而有飄舉之勢,北宋郭若虛在其《圖畫見聞志》中稱之“吳帶當風”。他又以焦墨勾線,薄施淡彩,世謂之“吳裝”。因其筆法流轉洗練,後人將他與張僧繇合稱“疏體”代表畫傢,以區別於顧愷之和陸探微勁緊聯綿的“密體”。蘇軾評他的藝術“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中”,並且將他作為唐代繪畫的代表。他被後世尊為“畫聖”,被民間工匠尊為祖師,對以後的繪畫尤其是人物畫和白描畫風影響極大。自開元以後,寺觀壁畫多流行“吳傢樣”。至五代兩宋,吳道子的繼承者代不乏人,如高益、高文進、武宗元。同代人學吳道子者,以盧楞伽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