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西北暹粒省暹粒市的一座印度教–佛教廟宇。又稱吳哥窟。它是柬埔寨古代石構建築和石刻藝術的代表作。寺址在高棉當時的首都吳哥城南郊,大湖(洞裏薩湖)北岸,為真臘王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時建,他死後作為祭祀他的廟宇。15世紀為避外患,真臘定都金邊,吳哥城廢,寺院荒蕪,逐漸湮沒在茫茫林海之中。1860年,法國博物學傢亨利·穆奧為尋獲熱帶植物,深入柬埔寨叢林,才發現瞭這些歷經400多年風吹雨雨打依然宏偉壯觀的殘墟。此後自19世紀起開始對其進行整修。

吳哥寺俯瞰

  吳哥寺佈局規整,中軸對稱。基地呈長方形,周圍有寬190米、周長5.6千米的壕溝。壕溝內圍墻兩重。外墻東西長約1 025米,南北長約820米,西墻正中為正門,由正門經過沿著東西向主軸線的347米長的石道,可達長270米、寬340米的內墻圍繞的主殿。

  主殿建在一座三層臺基上,每層臺基邊沿有石砌回廊。底層臺基高4米,回廊東西長200米,南北長180米;廊壁佈滿雕刻,題材取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的故事,也有描繪蘇利耶跋摩二世出征的圖景。第二層臺基高8米,回廊東西長115米,南北長100米,四角有塔。底層和二層臺基的西側回廊角部有經藏。上層臺基高13米,平面呈正方形。回廊每邊長60米。上有五座尖塔,構成金剛寶座塔形。四角的塔比中央神堂上的大塔稍小。各層臺基四側的中間和兩端有踏步相連,各層回廊的南北兩側中間各開一門,形成與主軸垂直的另一軸線。中央大塔位於縱橫軸線的交點上,塔本身高42米,塔尖高出庭院地面65米。吳哥寺的立面構圖頗具匠心:水平方向伸展很長,用廊柱加以垂直分劃,群塔輪廓曲線柔和,如春筍般顯示出向上的動勢,形象端莊秀麗,和諧統一。柬埔寨國旗圖案中央就是吳哥寺的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