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足綱蝸牛科(Fruticicolidae,即巴蝸牛科)動物的統稱。又稱巴蝸牛,俗稱水牛兒蜒蚰螺。分佈於熱帶和溫帶地區(主要是亞洲)。中國各地都有分佈。蝸牛形態變異大,貝殼一般呈圓錐形或球形。左旋或右旋。體螺層大,膨脹。殼面光滑,常有深褐色帶。頭部有兩對觸角,眼位於後一對觸角頂端。腹部有扁平寬大能分泌滑膩白潤黏液的足。在野外條件下,4~11月份是蝸牛生長、繁殖時期。雌雄同體,異異體受精,於夜間和黎明時交配。5~9月份為繁殖期,一年產卵3~6次。孵化期為8~30天不等。生殖器官有戀矢囊,內有石灰質的戀矢以及圓形或棒狀的黏液腺。棲息於潮濕地區,夜晚和雨後外出活動。食性廣而雜,主要取食多汁性綠色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果實,對作物造成危害;亦為傢畜、傢禽寄生吸蟲的中間宿主。一些種類可食用、入藥。蝸牛怕熱,適宜在散射光下生活。

  人工養殖蝸牛的種類體大、肉中蛋白質含量高,是西歐國傢的傳統食物。中國各地作為食用而人工養殖的蝸牛有4~5種,以其個體大、肉質肥美的為佳。有的品種作動物飼料原料。中國常見的灰巴蝸牛,其殼高約20毫米,略呈球形。殼質薄,有6個螺層。殼面光滑,灰色或黃褐色,臍孔小而深。生活於潮濕、陰暗處,卵產於草根和農作物根部土內或石塊下,卵白色。靠幼貝越冬。可入中藥,有去除水腫、清熱解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