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底棲的多細胞藻類為主的化石生物群。產於中國貴州省甕安縣甕福磷礦新元古代震旦系陡山沱組磷塊巖之中,距今約6億年。它還包括絲狀和球狀藍菌化石、細菌化石、浮遊的大型帶刺疑源類化石、刺胞動物化石、動物胚胎化石及一些可疑的“海綿化石”。

圖1 貴州省甕安縣新元古代陡山沱組磷塊巖中保存的紅藻化石((×600)

圖2 貴州省甕安縣新元古代陡山沱組磷塊巖中保存的動物胚胎化石(×95)

  甕安生物群化石主要以磷酸鹽形式保存。磷酸鹽化作用使生物的許多微細結構,如藻類的細胞結構組織精美地保存下來。一些球狀化石中大量出現的表面皺褶、壓陷等現象是有機組織特有的變形特征,顯示出球狀化石在磷酸鹽化之前具有有機質外壁。該化石生物群生活的時期海水溫暖,海平面升高,上升洋流將盆地缺氧層的富磷海水帶入淺水地帶。海水相對豐富的礦物質和適宜的溫度,促進瞭透光帶藻類的極大發展。它們在生活過程中可能吸收瞭大量的含磷物質,死亡後遺體富集在底層水和沉積物之中,由於該沉積環境中含有高濃度的磷酸鹽,藻類的細胞壁被快速磷酸鹽化而使這些化石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陡山沱組紅藻化石具有假薄壁組織、頂端分生組織、原植體分化、生殖結構和可能的細胞融合特征,都支持瞭它們與珊瑚藻類有非常密切的親緣關系。化石藻原植體中四分孢子囊(tetrasporangia)和果孢子囊(carposporangia)的發現,表明該時期紅藻的生命周期可能具有世代交替的特點。

  紅藻的化石證據與現代紅藻系統發生分析的結果基本一致。真紅藻類和紅毛藻類的分異可能發生在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陡山沱組磷塊巖中保存的一些紅藻化石,與古生代的珊瑚藻類有很多類似之處,表明它們可能代表瞭珊瑚藻類:“進化階梯”的早期類群。

  距今約6億年的中國新元古代甕安陡山沱期磷塊巖是世界上最有可能尋找到早期後生物化石的有利場所之一,溫暖並富含藻類的淺海環境非常適合動物的生存。從磷塊巖中用切片法和酸處理獲得的球形化石,顯示瞭與動物胚胎早期發育特征類似的細胞分裂形態。同時,有一類磷酸鹽化的微管狀化石與刺細胞動物具有類似的隔板構造和分叉特征,它們可能代表瞭早期動物演化的主幹類群。

  甕安生物群的研究是當今國際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共同關心的熱點。它是一個以真核生物為主體的生物群,是地球早期真核生物多細胞化、組織分化、兩性分化和形態多樣性的見證,展現瞭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和伊迪卡拉動物群出現以前溫暖淺海中的多細胞真核生命景觀,是地球早期生命從簡單到復雜進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人類認識早期多細胞生命演化的新窗口。陡山沱期的淺海底棲生態系統以多細胞藻類和後生動物為主體,取代瞭在地球上持續瞭近30億年的以原核生物形成的疊層石–微生物生態系統。